大学生亲子关系的研究综述(揭示亲子关系对大学生学习和情感发展的重要影响)

adminadmin 亲子鉴定一般收费多少 2024-03-25 63 0

大学生亲子关系的研究综述(揭示亲子关系对大学生学习和情感发展的重要影响)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第1篇

一、国外研究

国外对教育救助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的反贫困作用、维护教育公平、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功能和教育救助政策内容与制度措施方面。在强调反贫困的重要意义上,联合国2003年在千年发展公约中指出,发展国内家要摆脱贫困,采取的重要政策就是要投资于健康和教育,这些投入不是有碍而是有助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反过来有助于人类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指出,通过对社会与经济地位都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提供教育机会,既可以让其增加知识,也可以增加其向更上一阶流动的机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2002)

许多学者还认为,贫困救助制度和政策对于维护维护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公平理论中,美国科尔曼和瑞典胡森的观点更具有代表性。科尔曼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过程:由没有均等目标到创办面向全国适龄学生的义务教育,到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更后发展到追求教育结果的均等。(科尔蔓(James.Coleman).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2000)美国伦理学家罗尔斯也从社会正义论的立场出发,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是做不到的,我们只能向结果均等的目标努力。”为了平等的对待所有人,提高真正的平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的注意到那些天赋较低和出身不高的社会人群,要向平等的方向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学者李永生和高洪源认为美国解决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是一项寻求推进社会公平的国家政策设计,并对美国长时期的国家政策实践体现的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的追求的脉络进行了梳理::1、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2、对弱势群体享有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追求;3、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效果平等的追求以及由此而行成的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进行补偿。(李永生、高洪源,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3月)

还有学者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去分析教育救助行为,认为教育救助作为一项社会投资,可以通过对受助者知识能力的训练,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提高生活技能,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

在介绍国外教育救助制度方面,国内学者冯英、聂文倩编著的外国的社会救助一书概要性的介绍了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涉及教育专项救助的部分进行了简要罗列;姚建平在其著作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中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美国教育救助的内容、特点和影响;王英杰在亚洲发展国内家的义务教育一书中介绍了日本和泰国在教育救助方面的援助方式,以及落实教育机会均等政策的具体做法。

二、国内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随着城贫困问题的突出,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成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研究角度来看,社会救助制度分为住房救助、医疗救助以及教育救助,学术界关于教育救助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解读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情况。张长伟在高校贫困生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中以贫困家庭子女的高校贫困生部分为特定研究对象,对贫困生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韩芳、陈洪磊合著的北京城贫困家庭生活状况及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在教育方面做了贫困家庭需求现状分析,提出一系列社会支持对策及建议。

参考文献:

[1]孙莹,周晓春。我国城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问题研究[J]。国内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3、

[2]陈静。浅析城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J]。学术探讨,2009,11、

[3]唐启贤。贫困家庭急需教育援助――对城乡贫困家庭教育负担情况调查[J]。调研世界,2002,10、

[4]医疗与教育。城贫困家庭更沉重的经济负担――来自哈尔滨256户贫困家庭的调查[J]。国内民政,2003,11、

[5]龚立新。南昌部分低保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分析[J]。价格月刊,2007、

[6]山东省教育厅调查组。城低保家庭上学难情况的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2007,7、

[7]关信平。现阶段国内城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3,2、

[8]杨立雄。国内城镇居民更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回顾、问题及政策选择[J]。国内人口科学,2004,3、

[9]金雁。城居民更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0,1、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第2篇

关于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探讨

对孝顺的新思考

家校联手引导孩子妥善处理“学生时代十大关系”

家庭教育与传播

实施“家文化”工程的思考——智慧家庭教育与企事业单位“一家人”文化

从实践案例中看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家庭教育策略

关于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的问题探讨

消除县域家长学校办学“高原现象”的实践研究

家校联动显实效 和谐育人促发展——吉林省梨树县沈洋镇中心小学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回眸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与父亲沟通的现状研究——以内蒙古某地为例

对西部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论离异家庭对未成年子女心理的影响

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音乐之美在家庭教育中闪光——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传播·激励·探索·指导——全国家庭教育现场会综述

2010“亲子阅读·书香国内”读书计划启动——国内家庭教育知识传家庭教育对生品格发展无可替代

新世纪生“直升机父母”现象的教育反思

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出在于创新

国内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观的偏离

周易·咸卦之“感应”思想对家庭教育沟通中的启示

家长学校科学发展的五大办学机制

关于家长心理学校的探索及径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开发区为例

以青岛崂山区为例谈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问题

家庭气氛对心理健康和学业戈就水平的影响及其营造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提高“80后”年轻妈妈育子素养的培训与研究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马卡连柯的儿童游戏思想及其对现代家庭游戏的启示

加拿大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两代父母协同教育幼儿的个案研究

3~6岁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成因及解决对策的研究

走向关怀与理解——基于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思家庭教育地位要强化

我国家庭教育管理体制刍议

家庭职业指导略论

浅谈成人群体中的家长学习

幼儿教育中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

浅谈家庭教师的兴起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指导场浅探

中小学课外教育需要创新思维

家园配合指导幼儿“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有效策略

变劣势为特势:在挫折中成长——基于“留守儿童”“留守”环境的思考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广西宜州怀远镇为例

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幼儿敏感期的教育及其训练——关于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思想的实践

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主要误区与指导的研究

试析国内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重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浅析家长学校的定位问题

依托社区,三方联动,构建“和谐育人”的理想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长;教育素质;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述评

一、关于家长教育素质内涵的研究

欧阳连认为,家长的教育素质就是指家长运用多种知识实施家庭教育的技能和技巧,家长的教育技能和技巧又主要体现在了解孩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②该研究更侧重于把家长教育素质理解为能力。焦健则将家长素质分为了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特殊素质即我们所说的教育素质,包括正确的教育观念、丰富的教育知识、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一定的教育能力。③赵忠心在其著作中没有具体提到家长教育素质这一概念,而是将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之一归结为家长自身的素质,其中包括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以及家长的文化素养。④杨宝忠认为,家长的教育素养包括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教育态度和教育期望。⑤王铨、赵俊志将家长的教育素质概括为6个方面:现代的教育观念、全面的教子育儿知识、科学的教子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⑥该研究对家长教育素质的概括更为具体,可实际操作性更强。孙宏艳则与王铨和赵俊志的看法相似,认为家长的教育素质,即教育孩子所需要的观念、方法和能力,具体包括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⑦张庆守提出家长教育素质是由多维素质组成的综合性系统结构,应包括品学素养、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等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⑧综上,对于家长教育素质的认识,我国学者们虽然还存在些许差异,但大致可将家长教育素质概括为家长的教育知识、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能力四个方面。目前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究阶段,未能将家长教育素质具体化,使其能够成为可量化、易评价、可实践性强的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因素。

二、关于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研究

(二)家长教育观念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三、关于家长教育知识的研究

关颖将家长教育知识分为“儿童生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儿童卫生保健知识”、“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儿童教育知识”、“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孩子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通过该研究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独生子女家长当中,学过“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识”的家长比例更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其次。赵忠心认为,家长教育子女应具备的知识有:“优生知识”、“儿童青少年生理学知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张庆守指出,家长应掌握的教育子女的知识有应包括关于儿童身心发展和家庭教育基本规律的知识、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法规知识、关于家庭教育目标以及内容和途径的知识、家庭教育基本原则和方法学知识。华桦的调查表明:“家长更主要的家教知识来源于‘自己的经验积累’,占48.1%。换言之,部分家长主要依靠固有的家庭教育理念和传统来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开放而多元的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尚未形成。”金晔在其对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自我导向学习的现状研究中指出: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知识学习的比例高于母亲,学历较高的父母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自我导向性更强,职业工作稳定性高的家长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投入上要高于相对职业不稳定的家长。家长喜欢和常用的学习方式是“自我阅读”,而家长们认为更重要的学习途径是“朋友同事间的交流”和“与教师交流”。该研究主要是针对家长学习教育知识的动机、途径、方式、投入等方面。综上,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知识的研究关注不够,现有研究相对杂乱化、片段化,大多附于其他研究之下,对家长教育知识应然要求的研究不深入具体,缺少对家长教育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获取途径等方面的研究。

四、关于家长教育能力的研究

(一)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界定研究

赵忠心认为,“所谓教育子女的能力,就是运用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促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技能、技巧。”輦輴訛胡海燕认为,家长教育能力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解性认知、理解性情感和理解。

(二)家长教育能力的应然要求

(三)家长教育能力发展的意义与方式研究

关颖认为,家长教育能力的缺陷会导致子女产生不良心理感受,而家长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则是家长教育能力缺陷的关键。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程度远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要,是导致其教育能力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輧輮訛缪建东把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发展阐述为父母的成长,其意义在于它是角色变化、科学育儿的必然需求。他认为父母教育能力拓展方式有:“在生活的过程中向比自己有经验的长辈或者同辈学习、主动通过看书读报或上网查找信息等方式自学、接收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这三种方式基本概括了现有的发展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方式,但不够细致和具体。综上,目前关于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研究较少,从促进家长教育能力发展途径角度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缺少家长教育能力发展水平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素质开展了许多有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家长教育素质的内涵,完善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对家长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应然要求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在对家长教育观念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上还不够深入,缺少对家长教育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掌握状况和获取途径的研究。总的来说,研究内容多侧重于对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对家长教育知识以及教育能力的研究较少,且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的面。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文献法、思辨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居多,比较法、个案法、观察法较少,缺少长期跟踪式的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丰富研究内容的同时增加研究的深度,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根据家长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全面深入地开展家长教育素质的相关研究,为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帮助。

注释:

④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⑤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60、

⑦孙宏艳。父母应具备的教育素质[J]。家庭教育,2007(2):4-10、

许晓辉,庞丽娟。关于新世纪家长教育观念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62-63、

“家长教育观念更新的实验研究”课题组。促进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的实验探索[J]。教育研究,2002(4):67-73、

华桦。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9(10):45-50、

胡海燕。中学生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现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2011、

陈永坤。对话式家长教育研究[D]。武汉:安康师范,2014、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音乐教育;通论性研究;综述

一、社会音乐教育宏观性的理论研究———专论部分

二、社会音乐教育宏观性的理论研究———兼论部分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第5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全部资料采用Epidata3.1统计软件进行双录入,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1)

一、引言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今,在我国大部分城,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开设有各种形式的英语课程,同时各种英语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国家英语课程标准(2003)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里,家庭环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更重要的因素。

二、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家庭因素

1、家庭经济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建筑,上建筑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国内近现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在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平稳快速的时候,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力度也在迅速提升。经济的发展会为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经济支持。

物质是基础。稳定有力的家庭经济状况是保障孩子的物质需要、学习环境、健康条件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客观上为孩子的个人成长和持续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保证。同时,优越的家庭背景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各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和资金支持,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2、家庭文化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更富有感彩的社会初级群体,家庭制度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家庭是人与社会关系的桥梁。家庭制度既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又反映社会文化。李培林在其国内社会分一书中,把家庭文化背景主要分为:(1)家庭外部的社会环境,包括有形的社区和无形的人际关系;(2)家庭内部的文化环境,主要指家庭中父母所创造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包括家庭文化活动,父母的关注和父母的语言基础。[2]家庭文化活动指读书看报、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文化活动,孩子跟着这样的父母,从小潜移默化,其学习能力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许多研究显示,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是关注子女的学业,期望较高,鞭策也较为殷切。而在影响个人教育程度的各种因素中,父母的鼓励所发挥的作用较大。不同阶的父母在日常用语表达中,其语法和表达的复杂程度也不一样。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用较复杂的表达方式对子女说话,这自然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学习能力。

可见,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是改善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举措。良好的外部家庭环境如优良的社区环境和家庭与社会其他人的和谐关系,积极的家庭文化活动和对孩子的合适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效率和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3、家庭教育理念

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进行教育。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父母的英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指导作用都对孩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家庭成员对学习英语的重视程度,父母对孩子英语学习的关心重视、父母对于高水平英语学习成果的态度、父母对孩子英语学习成果的期望、都对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成果产生影响。李丹(2006)[4]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问卷法、观察法和关联研究法,对某所小学五年级两个班随机抽取的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家长非民主教养态度,工具型教育价值取向和儿童消极的单独文化活动更容易导致儿童外在学习动机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是改善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举措,而父母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同时加强培养其自我实现意识和健康的内在素质又是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突破口。牛建辉(2008)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对英语不感兴趣、那些从不关心英语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英语活动从来不参加到经常参加所占百分比呈降序排列;而非常关心英语对英语很感兴趣的家长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活动从来不参加到经常参加所占百分比呈升序排列。

由此可见,家长的英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家长的导向作用,以及对英语的态度影响了孩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积极营造家庭教育氛围,可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所有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的合作学习模式对英语家庭教育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4、其他相关家庭因素

家庭心理环境也叫家庭心理氛围,它是指在一定的家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下,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感受、情绪和态度等心理状态的总和。它由家庭的人际关系所决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据相关问卷调查和访谈表明,一部分小学生因为家庭心理环境的影响,受父母的重视程度、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英语的热情降低。相对城镇学生而言,农村学习英语的环境较差,特别是对于家长的文化水平及所处的环境而言,家长观念较为陈旧,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致使农村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受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如对英语产生恐惧心理,英语学习兴趣降低,缺乏学习英语的进取心,等等。

还有家庭英语语言环境,家庭的地理位置,孩子数量,出生次第,日常生活的规律,父母的更高学历,父母有无学习英语的经历,父母的长期职业,父母对西方文化的兴趣等都对孩子的英语学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家庭因素研究现状及其不足的建议

尽管英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活动,孩子们是主动的学习者,但其学习必须得到周围人的引导;父母、教师和生活中的其他关键人物通过提供中介学习经历对孩子们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家庭因素影响的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有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调查数据分析,同时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家庭经济和社会阶与孩子语言学习的关系方面,但多数欧美国家都是基于同一印欧语系内的研究。由于受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家庭形态又有不同的特点,呈现出差异性。具体到当代国内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因地因时进行具体实际的研究。

当前国内外关于儿童二语习得的研究焦点集中在课堂教学研究,并且该领域有关的社会文化研究只局限于儿童双语研究领域。很少有人关注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对于家长的教育观念、社会和个人在知识构建中的相互依赖关系研究相对薄弱。同时,尽管家庭教育长久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现有国内研究很多是谈家庭因素对于孩子学习的影响,具体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二语习得的研究还较少,很多看法也不成熟。对于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家庭因素的分析还不够细致深入,有关家庭因素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理论分析还不够坚实。

家庭因素对孩子的英语教育有重要影响,他们能够直接影响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孩子英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希望此篇综述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影响英语基础教育的家庭因素引起重视,更希望理论研究和英语教育实践能够有机结合,使对于家庭因素和英语学习相关方面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孩子的个人成长,使家庭为孩子学习和成长提供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促进个人、家庭、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建辉。对家庭背景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2008、

[2]李培林等。国内社会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93-424、

[3]王文辉。针对国内文化环境下中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与家庭背景的相关性[D]。济南:山东师范,2007、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2)

中图分类:G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12日

一、引言

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学生的教育期望会对学生自身的教育期望产生影响,进而对其未来学业成绩、教育获得、地位获得和收入水平产生影响。教育期望虽然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但是可以作为一种正向的心理能力,激励青少年更加勇敢的追求学业上的成功。作为影响教育成就进而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变量,关注家庭对子女教育期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关于家庭教育期望的理论研究

对教育期望的界定有教育抱负和教育期待之分,前者是对具有某种社会属性渴望的一种反思,后者则是人们基于对自身位置和社会运行的理解所设定的更为现实的目标,然而在实际测量中,通常较难对两者进行区分。本文所指的教育期望同时包含了上述两种含义,同时还包含了家庭未来的教育投资需求或预期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即家庭对未来教育投资的计划或者主观选择。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人们在进行预期时也会追求更优化,因此本文认为家庭教育期望和实际的教育投资决策具有相似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家庭教育期望实证研究文献回顾

国内现有的关于教育期望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家庭特征对教育期望的影响,即使涉及区域差异的影响也仅涉及城乡差异,没有对整体各区域间教育期望的差异进行分析,此外只是简单的使用虚拟变量检测了教育期望的城乡差异,没有深入讨论其影响机制。目前,几乎没有学者使用2000年以后的全国范围的数据研究地区间真实的教育回报和教育发展差异对家庭教育期望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2]Armstrong A。Belief in a Just World and Children\'s Test Scores[R]。Working Paper 005、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Opportunity,2011、

[3]王甫勤,时怡雯。家庭背景、教育期望与教育获得基于上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社会,2014、

[10]Bradley R H,Corwyn R F。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 developmen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1、

[12]刘守义,王春禄,刘佳君,韩惠鹏。农村母亲文化程度对家庭教育投资目的与期望影响的统计考察[J]。统计与决策,2009、

[14]申南乔。甘肃省农村残疾人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教育期望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2009、

[20]胡咏梅,杨素红。学生学业成绩与教育期望关系研究――基于西部五省区农村小学的实证分析[J]。天中学刊,2010、

[23]廖桂蓉。教育期望与贫困陷阱:对藏区牧民持续贫困的一种解释[J]。西南民族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25]杨钋,翁秋怡。高等教育扩招背景下收入预期对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14、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3)

一、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著作综述

通过对有关农村教育著作梳理归类,从农村教育著作研究次进行划分,发现农村教育研究著作主要涵盖农村教育整体概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论以及农村教育典型案例选编等内容。

1、关于农村教育整体概论

2、关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论

3、关于农村教育典型案例

二、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论文综述

三、小结

综上对农村教育研究次、学科、机构的分析得出:一是农村教育研究较为集中于“十一五”期间,2007年达到了“抛物线”顶点,对农村教育研究较多集中于基础和职业次上,对成人教育研究较少,尽管农村教育从内涵上是包涵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内涵,仔细分析梳理发现其中也存在着对具体内涵理解和把握不清、概念模糊,“在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时,存在对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三者概念的界定不清,有的文章论述现状,等同于论述存在问题”;[1]二是关于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成为研究重点领域,农村教育研究主要以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推动为主,县域具有实践话语权的一线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较少;三是对于农村教育研究较多立足于典型的或者说是广为人知的区域进行分析探索,真正结合各个地区的全面研究依然没有全面呈现,必须“突破束缚转变观念深入解读研究对象”,[2]地域特色研究不突出;四是对农村教育资金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较为集中,农村社区教育有所涉及但不多;五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研究调查研究实效性有待加强。要想取得政策对地区发展的实效性作用,就必须对相关政策有针对性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解读、对具体问题给予解答,“应加强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3]

【参考文献】

[2] 于金翠,乔仁洁。近十年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研究综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4)

一个华德福幼儿的家庭生活

二、研究概述

华德福教育被誉为世界四大教育理念之一。事实上,自 2002 年起,华德福教育开始被国人在杂志期刊上介绍,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华德福教育,其在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教育模式,其也愈来愈受到教育界特别是学前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国内很多关于华德福教育的探讨应运而生。

幼儿在园学习效果的维持必须依赖于有效的家庭环境,家园合作一直是幼儿园工作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华德福幼儿园,这一点尤其突出。比起主流学校,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幼儿的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学校对其家长有很多建议,比如不能给孩子看电视、玩电脑,不能穿有卡通形象的衣物等等,这与我国主流思想下的家庭教育现状背道而驰。目前国内关于华德福教育的研究和文章并不多,关注华德福家庭的几乎没有。然而,对于华德福幼儿家庭生活的探讨不论是对于入读华德福的家庭还是非华德福家庭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旨在通过叙事研究描述一个主流社会的家庭在入华德福后产生的一系列碰撞、冲突的过程。家庭生活具体是怎样进行的?是否与华德福理念一致?为什么一致或不一致?即,通过对比华德福理念下家庭生活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来探讨华德福教育理念。在细枝末节的家庭琐事中呈现幼儿及其家长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并对此进行探讨,试图对其他接受主流学校教育的幼儿家长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本文把家庭生活基本上分为外在有形部分和内在无形部分两类,共十四项。通过连续多日的观察及访谈,从外在有形部分来讲,该幼儿的饮食以有机食品为主;幼儿承担固定的家务;玩耍的范围从客厅到自己的卧;家居简洁素雅;光线明亮;穿衣以纯色无卡通为主;玩具以塑料的乐高玩具为主;有少量卡通玩具和电动玩具,会用电脑打游戏、画画;书籍有百余本,从绘本到百科全书;客厅有电视机但并不看;一般晚上八点半睡觉,睡前自己洗漱,家长讲故事;短期旅游主要是在家附近的公园及周边,也有跨省跨国游,家长多选择环境优美的地方,并会邀请幼儿同伴同往。

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华德福, 建议主流教育的家长们在做决定之前,先去模仿着做一些事情,观察幼儿的变化,这比起盲目的接受或排斥都是更为实际、有用。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问题的提出

时至今日,无论是父母,还是教育界专家,都无法轻视家庭教育对幼儿乃至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性。本人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不少孩子及其家长,常常惊诧的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和问题与其父母存在一致性,并对于父母的担忧,孩子的不快乐感到无奈,其实很多问题并不难解决。这让我常常陷入深思,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需要的?如果这些父母能像那些个父母那样多好啊。。。

学术界从探讨学校教育模式扩大到分析家庭教育来探索和研究教育,家庭教育甚至于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儿阶段。有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的前六年,其智商已达到其成人后的 90%左右。而在幼儿阶段,家庭不可替代。父母是孩子更好的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着作为广大的读者所认可,成为畅销书籍。家庭对孩子成长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多,如家庭教养方式但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家庭的某一方面研究对孩子某一方面的影响,如父母气质类型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仅与其父母的气质类型有关,还与其父母与幼儿相处的方方面面有关。从这点来讲,把幼儿置入一个整体的家庭环境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家庭生活值得分析。但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遇到华德福。我有了更多的体会。

四、选题意义

在社会化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频发的拷问下,探究华德福的家庭生活理念有其积极的意义。

五、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什么是叙事研究?叙事,叙:记叙,事:事情、故事,简单来讲叙事就是讲事情、讲故事。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关注人们生活中的事情、事件,体现出对人们生活世界和人类内心的体验的关注。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人们的生活世界进行描述,并根据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对事件、事件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叙事研究更早应用于文学作品中,由于其摒弃了纯思辨的科学化研究方式,并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关注到社会弱势群体获得了广泛的采用。20世纪50年代已从社会学中独立出来。20世纪8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更初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兴起,90年代末引起了我国教育者的关注。

选取缘由:本研究旨在了解一个普通家庭在孩子入读华德福之后经历的一系列观念及行为方式的碰撞、转变过程。华德福教育是一种非主流的教育,选择入读华德福的家庭必将经历一些特别、或者另类的东西,为什么选择华德福?在实践华德福理念过程中遭遇哪些碰撞、困惑?怎么解决的?这些疑惑都不能以纯思辨的客观推论得出而是必须回到该家庭的主观经验中去获得,去理解他们选择以及实践华德福理念的过程。而过程中的碰撞、纠结到更终的解决的过程都是本文意欲获取的。对于事件的理解则涉及到叙述者所处的场域、叙说事件有关的人、过去所发生的相关事件的起因、开端、结束、影响等。而叙事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可以达成本文目标的方法。

获取资料的方式:陈向明(2001)非常强调质的研究的主体间性的理解角度,即研究角度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重视研究者与每一位研究对象的互动,研究者主要讲述的是自己参与了的故事,既是现场参与又要客观地描述发生的事件,并对其行为进行分析、解释。本文以观察记录、描述为主,辅助以访谈、文献资料的方式来获取资料。

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研究者是现场文本的一部分,参与了部分故事,但是研究者又要抽离出研究者的角色,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并对其进行快速地编码、整理。既要参与,又不能过多参与,影响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情况。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家庭生活里的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就要求研究者以参与现场的身份去客观地还原记录并分析、解释各行为。

七、论文提纲

1 绪言

1.1 问题的提出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文献综述

1.3.1 华德福学校及其文献综述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2.1 研究方法

2.1.1 方法介绍

3 故事文本及文本汇总

3.1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扫描及文本汇总

3.1.1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扫描

4.1 分析

4.1.1 该家庭的一日常规分析

5 反思

5.1 对研究对象的反思

5.2 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5.3 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5)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6)

学科分类:教育心理

课题负责人:莫书亮

工作单位:安康师范心理学院  430079

本课题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其二者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综合影响及其机制。本课题试图在生态系统论背景下,探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的关键因素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不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及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过程,用更加动态、全面的视角研究这一过程,期望能够澄清或深化前人的研究,并提出家庭和学校环境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影响的综合理论模型。同时,通过对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研究,对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

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行为实验和追踪研究方法,在文献整理、理论分析和资料调查基础上,拟选取幼儿园3岁、4岁、5岁的儿童,对其进行3年的序列设计研究。考察儿童的家庭环境状况(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亲子依恋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教育质量)和学校环境状况(包括教学管理风格、师生关系类型、老师与学生对话交流质量、同伴关系)对其心理理论发展的共同影响。

众所周知,儿童在幼儿阶段受到的家庭因素影响较大,而在小学阶段,随着学习活动的加强和交往范围的扩展,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加大。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在影响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交互作用,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德育基本

理论发展研究

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

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负责人:张忠华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7)

一、课程改革背景

首先,随着教育理念更新和人才场需要变化,高校对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及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掌握深广的专注知识和能力,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以实践为先导合理统整设计教学;其次,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教育新情况新问题出不穷,家庭教育指导的教学过程须关注家庭教育热点,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家庭教育情景中去;更后,传统家庭教育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处于单向传输状态,学生走出课堂,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很少,对家长教育困惑不清晰。理论与实际脱离,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及依据理论分析家庭教育问题。

二、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改革思及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注重创新,突显家庭教育热点问题

以实践为先导的课程内容应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紧贴生活中突出的家庭教育问题。一方面,注重理论创新性,涉及家庭教育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家庭教育原则方法,探析人生不同时期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途径;不仅研究正常家庭教育问题,还对特殊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和流动儿童家庭等)进行论述,从全球化视觉审视家庭教育未来走向。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指导性,将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自身经验、社区家庭案例作为教学素材。

(二)教学方法――注重应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应避免纯理论的讲授方式,注重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引导鼓励学生融入课堂。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实际,采取讲授、案例教学、小组合作、讨论、情景剧创编演绎和社会实践等方法。其中,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发展性问题以讨论为主,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为主,实际操作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情景剧和社区考查为主。

(三)教学组织形式――注重灵活,综合运用多种组织形式

本课将综合运用三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和个人学习),集体教学主要用于教师集中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到学校做家庭教育讲座时的集中聆听;小组合作用于情景剧创编演绎、主题讨论活动和社区家庭教育考查中;个人学习用于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独立思考和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

(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注重直观,妙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将生动的图片、视频等充分展现,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现实性。比如,在讲解离异家庭问题时呈现超级育儿师中讲述一位绵阳单亲妈妈独立抚养孩子,面临与祖辈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情感疏远以及祖辈与母辈教育理念不同等问题时的处理方法,学生能更全面直观地了解一个家庭,学习育儿师的指导策略。

(五)课程和教学资源拓展――注重综合,充分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综合采用多本教材的优势编排教材,拟定教师用书和学生课外参考用书;推荐国内家庭教育网;加入微信平台“国内教育报-家庭教育”、“新东方家庭教育”和“开心妈妈家庭教育”等;图书馆和系资料购置家庭教育相关专注书籍和期刊杂志硕博论文;刻录和复制家庭教育相关视频和电影,方便学生课前和课后的自主性学习。

(六)考核和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结合动态课堂表现和静态结果考查

尝试建构式评价法,结合动态表现和静态结果考查,是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和理论成绩的综合。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包括社区家庭考查和案例汇集分析占20%、家庭情景剧创编制作演绎自评互评师评占30%。期末考试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应用,采用一小时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内容涵盖教材各章基本知识点,涉及家庭教育问题的综合性案例分析,以便学生深次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课程改革中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方面,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短,应合理分配课程理论教学、学生讨论分析、学生家庭情景剧创编演绎及社区考查的时间;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尽可能融入当下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合理调控课堂氛围,将学生积极性激发出来,对案例及情景剧演绎效果进行充分评析。学生方面,如何结合当前家庭教育的热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案例进行有效评析,发挥团队合作、积极思索和勇于实践沟通。

参考文献:

[1]臧振力。高等职业院校家庭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 02)。

[2]林小英,陈向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声音――教师和学生对本科课程的看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2(04)。

[3]蔡岳建。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出版社;2012年12月。

[4]杨宝中。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8)

:家校合作是新时代的发展呼吁下的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探索家校合作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家校合作的角色定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家校合作的反思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家校合作的进展及其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家校合作;现状调查;文献综述;理论基础

1、家校合作的概念

“家校合作”目前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更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对此,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家校合作进行了解释。

徐锦俊从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意义上指出,“家校合作指学校与家庭在认识一致、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双向互动地共同促进学习型家庭的生成和发展。”[2]刘衍玲,臧源,张大均,在其论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中指出“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3]周丹认为“家校合作”既是一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处理两者关系的行为模式。他指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4]岳瑛在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时指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指教师与家长通过交往实现的教育原则,教育要求,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一致互补。[5]杨俊认为\"家校合作\"即家庭与学校已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6]我国家校合作研究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更具影响的两个机构--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地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7]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领域。

家校合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综合以上几位教育专家,学者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他们对家校合作概念的理解中,我们对家校合作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1)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学校要对家庭教育做出指导,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2)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应该是学生,学生是家校合作活动的更终目的。(3)家校合作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

2、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对家校合作的认识。

在这一问题上,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在儿童教育方面家校之间要保持一致进行合作,强调共同发挥家校“合力”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互补。

许多教育人士从家庭、学校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以达到两者的功能互补,实现教育更优化的目标。

在德育方面强调家庭的作用。

有的学者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和家庭环境的不同类型角度,阐述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有的研究者从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和角色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家庭与学校在德育方面存在的对立与冲突。

3、家校合作中各参与人员的角色定位

家校合作中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家长在家校合作活动中因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需要的不同,在不同的实践,不同的地点,充任的角色就有所不同。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也是这样。他们只有意识到自己所担任的不同角色,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应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1]

3.1 家校合作中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学校管理人员在家校合作中具有四种角色。首先,他们是鼓舞士气的\"宣传员\"和组织者。他要通过对家校合作的大力宣传、指导,使教职员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使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对家长参与的欢迎,营造出学校与家庭合作,通力共育人才的新气象。

其次,他是家校合作活动的策划人和支持者。要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校长必须明确家、校、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并努力建设这样一个合作关系。

更后,学校管理人员是活动的协调人。缺乏对家校合作活动的有效协调与管理,家校合作就无法实现连续性。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许多教师除以上角色外,还与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家长”。教师也会为人父母,也是一代儿童的抚育者。当他们从家长的角色再回到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时,他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家长的想法和需要。

4、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家校合作的问题上,许多家长,学校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和在实践中的偏差两方面进行论述这一问题。

4.1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

马忠虎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包括以下两点:[12]

1.从家长方面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意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孩子的一切都应该学校负责,因而将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的全推给学校,认为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自己只提供钱,供穿,从思想上放松了孩子的教育。在这种思想下,如果不是学校“请”,他们是不会主动与学校联系的。

2.从学校方面看,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忽视了家长的教育。

许多教师往往认为家长不懂教育,他们不能也无法参与孩子的教育,请他们来反而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因此,学校单方面教学生,使家长不能全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无法进行针对性教育;老师说教流于一般化,变成空洞的说教,泛泛而起不到相应作用。

(二)任学兵指出家校合作的问题出在政策上支持的力度不够[14]

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订家长参与教育的政策或,明确家长参与教育的合法权益,使家长在监督、参加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时有法可依,合法的行使自己的权力。同时,强化家长对教育事业的参与,加强家长自我教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

(三)合作欠深度

五、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家校合作前人已经从概念,各参与者的角色定位,理论基础,家校合作活动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是我国在家校合作研究领域中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水平较低,家校合作的研究比较分散、不成体系,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本研究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家校合作相关理论和经验,通过研究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并对学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探寻和发现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更后根据当前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一系列具有实践价值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2] 徐锦俊。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5,(9):100-105、

[3]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30(2): -402、

[4] 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4-36、

[5] 岳瑛。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家校指导,班.2003,2:34-36、

[6] 杨俊。关于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9:29-31、

[8] 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科学院学报.2002,6(3):50-53、

[9] 苗建玲。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济南棋盘街小学为例[D]。山东师范.2008,10:7、

[11] 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6-39、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9)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文明的延续。父母的一举一动,如家长教孩子认字、说话,传递给孩子生活常识、社会规范等,对儿童的社会化和心理健康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孩子幼小时所养成的习惯更深,也不易改正,如果说遗传是天性,那么习惯就是第二天性。然而,幼小所形成的习惯,大多取决于家庭的教育方式。

一、综述国内外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一)国外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发展”的研究

2、继鲍德温之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保姆林特经过Σ煌家庭环境中所受社会化影响的研究提出了家庭环境限制类型的不同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不同的影响,提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她也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宽容型。

4、日本教育家福泽谕也研究了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成长的影响。在他看来,孩子在出生后,父母不应该过早的开发孩子的智力,等到孩子长得类似于兽身那样健壮时,再说对孩子进行智力的教育,并且他强烈主张孩子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就是说,家庭教养方式在孩子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国内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发展”的研究

1、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鲁迅,人人所知。他也研究了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当他还是一个进化论者的时候,他就特别真挚的,尖锐的揭发了旧社会的父子关系,有力的批判了封建的旧社会的家庭教育。他认为,父母应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首先是理解。如果不先产生理解,一味的蛮做,就会对孩子的发展形成阻碍。其次是指导,并且家长和子女地位要平等。后者必须优于前者,绝不能是同一种模型,父母是指导者,协商者,而不是命令者。更后就是解放,也就是说,不能给他们单单灌输一些道理或者是溺爱,而是更应该交给他们生存的本领。

2、华东心理师大心理系桑标并探讨了中日两个不同国家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在测验的过程中,“母子关系的维度用接受――拒绝,宽容――严厉表示。父子关系维度用肯定――否定表示。”

3、国内留学生张溯考察了东北两京母亲的教育意识,他认为母亲的教育意识体现在她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期望上。日本母亲多采取宽容的态度,孩子的成长与母亲的期望较为一致。国内母亲对孩子期望较高,但孩子的成长水平与母亲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

4、林磊等人的“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和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性比,前者在教育孩子时,较少表现出溺爱、专制、惩罚、过高成就要求等。

二、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父母自身。父母自身因素包括A:受教育程度因素: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父母因所受教育程度较低,父母们把一种封建传统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传递给孩子,并让孩子按照他的想法去实践一切活动,他们的教养方式给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极端,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B:不同父母的素质。比如:自己孩子被他人打了,就教自己的孩子如何攻击对他进行攻击的人,更终会使孩子误认为攻击行为是更有效的,更合理的。这种类型的父母的教养方式久而久之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偏激的思想,容易出现侵社会而非亲社会的行为。

2、儿童自身论。首先,在当代社会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没有伙伴关系,并且群体活动较少,不愿和他人交往合作,容易形成孤僻,胆怯,不合群等特点。其次,由于一切由父母包办,会形成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儿童气质特点也有一定影响,拜尔发现儿童天生气质上的差异会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双向模式”说,试图揭示亲子关系的双向互动机制,从而引发了儿童个性特征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的研究的高峰期,因此也产生了由单向决定观逐渐向双向互动观的转变的研究思[7]。

(二)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在当今社会中,社会这个大家庭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儿童从小就要去面对学业上的压力,尤其目前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开,二孩时代的到来给家长又一次再拾起生命摇篮的机会,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家庭教养方式也存在一些变化,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不免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2、家庭结构。社会越来越发展,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家庭中的母亲或父亲会因为家庭所带来的压力,不屑一顾的去挣钱,首先从物质上去满足孩子,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身心教育。因此,孩子因此会更多的与同龄人交往。科德里,西曼研究发现,依赖同龄人的孩子比依赖成年人的孩子更有可能会辍学,吸引,说话脏话和做不被家长认可的事情,往往会形成孤僻,冷漠,任性的性格。

3、遗传。人的气质也主要有遗传决定。目前,许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通常人的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胆汁质的人脾气暴躁,性情直率。比如:当孩子做错事情,或没有成功时,属于胆汁质类型的父母可能会对小孩发脾气,小孩对父母就会存有一种恐惧感。而相对前面情况,粘液质的人就会显得平静,善于克制忍让,会对小孩持有一种耐心,慢慢给小孩讲道理,去鼓励孩子。

三、父母教养方式的合理转变

父母教养方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因此,父母们为了避免使用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的教养方式,就应该对其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

(一)父母自身。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自身应做出一定改变。A。父母应以多侄女的观点教育孩子。不能总是强化并提高孩子的个体地位和个体意识。因此,家庭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出门去寻找“兄弟姐妹”。B。民主,平等,尊重的Υ孩子。父母对孩子不能溺爱。平常多多鼓励孩子更多的参与实践活动,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C。多关注品德修养,防止家庭教育学校化。应更多的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更加注重给孩子灌输积极健康的价值理念。D。家庭形成统一的教育观念。对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表扬,对不良的行为进行批评,引导。同时,父母要善于观察和鉴别孩子某些方面的才能,并且鼓励孩子去发展那种特殊的才能,当孩子犯错误时应耐心的用语言去教导并鼓励孩子,而非一律批评。家长要多参与如何正确教养孩子相关方面的活动,提高自身教养水平。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密切的结合。学校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家庭所给予的教育也有漏缺的地方,但漏缺的地方或许恰恰是学校能更好给予的,因此,家庭和学校的密切结合更能提高儿童的社会化和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学校可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正确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养方式,找出他们的合理之处和错误之处,及时反思,及时改正。

父母应该提高自身的认识,防微杜渐,积极引导,运用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和睦,严慈并济的家庭环境,更大限度的发挥家庭的积极教化功能,为孩子构建坚实的成长平台。

参考文献:

[1]王素华。家长的教养方式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10)

一、家庭教育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亲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特殊情感性

在黑格尔提出的“伦理实体”中,家庭是“一个天然的伦理的共体”,其中父母意识到自身是以“他物”(即子女)为其现实,尽管这种现实是一种“异己的现实”,即自身“日渐消逝”,而“他物成长为自为存在而不返回他们”。[2]虽然黑格尔更多强调家庭的“实体性”,即一种具有法的意义的“普遍”制度,但他仍然认为这种制度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更基本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实际上,恰恰是这种主客观的统一赋予家庭成员之间基于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同一性而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想出无数别的“实体”,如学校,这些实体同家庭一样是以情感为根据的,换言之,黑格尔并没有更深地演绎家庭中的情感有何特殊性,与之相联系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父母意识到子女是一种“异己的”存在,却仍然不惜付出自身大量的生命资源(时间、精力、物质等)来养育子女。笔者以为,答案就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构成了国内传统家庭伦理的逻辑起点,并以“续香火”的方式和“寻根”的逆推关系构成一种薪火相传的链条。虽然国内传统的家庭伦理因其内部的自我否定性和现代价值理念的双重影响而正在遭遇一种现代转换,一种以自由和幸福为核心的新型家庭伦理开始出现,血缘关系在现代社会并非婚姻和家庭伦理的唯一纽带,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内涵。血缘关系使父母基于基因“自私性”和深刻的心理需要而对子女进行“无条件的付出”。道金斯指出:成功的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自私性,生物的大部分行为和性状,正是为了保护其基因得以延续。[3]基因自私性可以作为人类亲代为子代“无条件付出”的一种生物解释,但这种“无条件付出”还基于更深刻的心理需要。人类从古至今永远无法逃避死亡,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是被历史地“抛”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那个交点而开始存在,因此人“注定是孤独的”,随时可能“被连根拔起”。因此,人类敬畏并珍惜生命,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付出”即源于延续自身生命的渴望,源于爱的情感需要和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这使人类摆脱孤独和死亡的恐惧而得以“诗意地栖居”——这种情感和精神需要也赋予人类超越“基因自私性”而实现博爱的可能。这种可能绝不是一种幻想,而是建立在人们社会生活的经历之上,建立在人们对理性的爱的体验和需要的基础之上。

2、家庭生活的日常性赋予家庭教育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性

受“科学世界”的宰制和工具理性的支配,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已经越来越失去生活的根基,这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科学世界是“用数学方式奠定的理念的世界”,“理念的外衣使我们将只不过是方法的东西认作是真正的存在,从而丧失其对生活的意义”。[4]而道德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伦理之知,道德教育只有在完整而真实的生活中才能真正有效地发生,而一旦从道德的整体——生活世界中脱离出来,就必定被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5]从而使人类渐行渐远于悲欢离合、情动于中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的重建要求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实际上,生活本身是一个整体,并不存在一个天然的“纹理”来供我们“切割”,即使是作为与生活世界的科学世界,严格说来也是从属于生活世界的,因为科学活动也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如此,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生活划分为不同的领域(比如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仍然可以为研究和思考提供合理而必要的“话语体系”。实际上,作为相对于科学世界而提出的生活世界,大致相当于“日常生活世界”,其实这也是胡塞尔所谓生活世界的本真含义。

二、家庭教育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现实拷问

1、家庭教育的反道德化

有学者指出:“由于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影响,目前国内外尤其我国现阶段家长的期望构成上存在一个危险的倾向,那就是重子女的智育、体育、美育成绩,而对子女的品德发展漠不关心,出现了‘许多人花钱买智育、体育、美育,就是没有人花钱买德育’的现象”。[7]这令人堪忧,造成一部分家长认为德育是“无关紧要”的,甚至不乏家长持孩子“越道德越吃亏”的错误思想。结果,家长对子女的“无条件付出”这一本来对儿童道德发展极为有利的因素反倒成为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一个“反道德化”因素。一些批判社会学家认为,家庭是“内在取向”的,“倾向于将个人利益置于一个较高的优先地位,并将其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即一方面“用诚实、公平、宽容的态度来对待那些属于他们家庭中的人”,同时“并不认为应该用同样的方法和态度来对待那些位于他们家庭之外的人”,结果,“公共道德遭到破坏”。[8]即在家庭内部,家长对子女是一种利他主义的“无条件付出”;家庭作为一个“群体”,对社会却表现出一种“自私”。

此外,过去社会学家倾向于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观察家庭活动,因此家庭经常被描述为适应性的系统。然而,家庭中的功能性关系很容易变成功能紊乱的关系。“家庭生活的‘阴暗面’非常广泛,而且与电视广告及大众媒体等其它地方所经常强调的那种和谐融洽的美好图景形成对照”。[9]以家庭功能紊乱的一个直接后果——离婚——为例,虽然离婚并不总是不幸的反映,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离婚在给父母带来自我实现的新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常常使家庭成员产生深深的焦虑。单亲家庭中的父亲(或母亲)往往因为疲于应付离婚带来的经济、情感等压力而疏于关心教育孩子;重组家庭也常常产生某些适应性或情感性的困难。此外,“许多父母担心离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但却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担心和内疚感转化为积极的行动。这使得一些父母把孩子管得太紧,或者像对待‘成年’知心朋友那样对待孩子;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则会导致父母和孩子的疏远、关系冷淡以及亲子联系的缺失”。[9]尽管如此,要求一对婚姻不美满的夫妻为了孩子而勉强“捆”在一起是不道德的,对儿童的道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从现实来看,儿童在父母离婚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在父母离婚之前就已开始了,因为大多数夫妇在离婚前就有过一段时间的冲突,这类冲突经常、公开地出现,相对于离了婚的有一个相对比较和睦的家庭,儿童会显示出更多的行为问题,如侵犯、缺乏自我控制,等。

2、家庭教育研究的边缘化

上述家庭德育的边缘化和由此导致的家庭教育的反道德化固然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社会原因,但是家庭德育研究的边缘化导致对家庭德育实践指导不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有学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指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存在“浅薄性”,“家庭教育自身理论建设薄弱,超前性的理论研究少,专注性研究人员不足”。[10]2001年3月举行的“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上也有学者指出,“以往的家庭教育研究局限于或偏重于对某些现状的调查和描述,缺乏理论探讨;研究之间缺乏借鉴、比较和积累,同一次的重复性议论较多,可比性研究或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入的开创性研究较少”。[11]

家庭教育的日常生活性既是其区别于学校教育的优势所在,也是社会公共机构难以有效介入其中,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的原因所在。家庭德育作为游离于学校围墙之外的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方式,在德育研究中被很大程度的边缘化,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操作性的难题。作为一个“私人领域”,“家”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冷漠世界中的天堂”,被人们希望在其中可以“做回他们自己”,而不是被在大比例的视角下成为“公共事务”。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人”的因素,即父母更大可能地提高自身素质,就成为家庭教育的关键。但是,家长素质的提高,本身又是一个并不轻松的重大课题,“家长素质”也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如果说学校教师作为公共教育机构的代言人,其素质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那要用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文本”去规范经济、文化差异如此大的家长,难度可想而知。

尽管对家庭教育进行进一步立法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尚存争议,但这丝毫不影响家庭德育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应该先行于立法,并为立法提供依据。家庭德育的非制度化不应该使其成为德育研究边缘化的客观理由,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只能说明其研究范式和学科性质具有特殊性。学科建设是特定研究领域成熟程度的表现,它所构建的概念、理论和“话语”体系是进一步开展研究和“对话”的基础。笔者当然无意将家庭教育提到高过学校教育的地位,但同时认为,学校道德教育不可能“一枝独秀”,家庭教育研究在教育学研究中应占据一席之地,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应把家庭教育纳入研究的视野。否则,不管学校道德教育如何殚精竭虑,都走不出事倍功半的困境。

参考文献

[1][8][加]大卫·切尔。家庭生活的社会学[M]。彭铟旎,译。北京:安康书局,2005:44-45,11、

[5]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12):2、

[6]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25、

[7]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07:294、

[9][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冬,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44,232、

Why have I been blocked?

This website is using a security service to protect itself from online attacks。 The action you just performed triggered the security solution。 There are several actions that could trigger this block including submitting a certain word or phrase, a SQL mand or malformed data。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文中是关于亲子关系的论文6篇,以供大家参考阅读。

关于亲子关系的论文篇: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的关系

:为探明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的关系,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西省某本科院校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能负向预测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即生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越多或越好,则越不容易发生手机成瘾问题。

关键词:手机成瘾倾向;童年期经历;亲子阅读;生;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and parent-child reading experience in childhood, through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we selected the freshmen of an undergraduate college in Jiang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used the proneness scale of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parent-child reading experience in childhood as the research too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ent-child reading experience in childhood can negatively predict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that is, the more or better the parent-child reading experience in childhood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less likely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s。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调查工具

(1)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2)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调查问卷。

3、统计分析

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与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

二、研究结果

1、生手机成瘾倾向得分、检出率及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得分

表1 生手机成瘾倾向及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人口学特点

2、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的关系

表2 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的关系

3、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父母参与亲子阅读情况的关系

三、讨论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体成年后许多行为特征与童年时期的一些特殊经历有关。正如前文所述,童年期受忽视、心理虐待等负性经历能正向预测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即生童年期受忽视、心理虐待等负性经历越多或越严重,则越容易发生手机成瘾问题。本研究发现,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呈显着性负相关关系,根据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经历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认为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能负向预测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即生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越多或越好,则越不容易发生手机成瘾问题。

参考文献

[5]刘勇,陈健芷,赵建芳。哈尔滨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使用及成瘾行为的关系[J]国内学校卫生, 2014(7):995-997, 1000、

[6]王惠玲。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述情障碍对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D]武汉:安康师范, 2014、

[7]BAUMEISTER R F,BRATSLAVSKY E,FINKENAUER C。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1(5):323-370、

[8]NIEDENTHAL P M,BRAUER M。Social functionality of human emotion[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2(63)-.259-285、

[9]谭旭东享受亲子阅读的快乐: 1-6岁儿童选书阅读全方略[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2:1-2、

0[1 ]熊婕,周宗奎,陈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国内心理卫生杂志, 2012(3)222-225、

0[ 3]陈皎娇亲子共读的心理学研究[D]。重庆:西南, 2009、

0[5]吴佳琪,候善兵,倪扬,等生智能手机成瘾研究综述[J]。大众标准化, 2020(6):127-128、

0[ 7]陈兵吉卜林自传性作品中的童年创伤、自我重构与男子气概[J]外国文学研究, 2016(5):86-94、

关于亲子关系的论文第二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亲子关系的危机与重塑:家庭情感实践的视角

:对一名舞蹈专注初中生的叙事重构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亲子关系危机主要由生活场域缩小、社会压力加剧、代际沟通不畅引起,表现为亲子焦虑情绪的相互渗透、儿童主体性与家长权威性碰撞引发的言语冲突。在家庭情感实践当中,亲子双方需细心感受对方情感,主动表达情感诉求,给予对方积极的情感支持,形成亲子间的积极依恋,这样才能促进儿童良好品质的发展,养成独立的人格,获得个体的自我价值。

关键词:亲子关系;家庭情感实践,新冠疫情;叙事探究;

一、问题提出

过去安琪都是和同学们一起在学校专注教练晚功,大家热热闹闹,有说有笑,一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如今,安琪独自在家,而且在母亲眼皮底下练功,视频上交老师后还要挨个做点评,因此需要格外认真,一组动作可能要反复做几遍直至达到更好的效果才敢发给老师。十几组动作下来,汗水常常湿透衣服,既耗时又耗力,视频也常会录制到很晚。

母亲既怕影响安琪睡觉,又担心她不能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更担忧在家自己训练的效果落后于其他同学,便在一旁唠叨不停,埋怨安琪磨蹭、动作不到位。安琪感到很委屈―“我已经尽力了,还要怎样呢?”

有一次录制竖岔下胯动作时,安琪将前腿搭在把杆上,后腿搭在摞起的泡沫砖上,但胯跟怎么也落不到地板上,痛得满脸通红。在一旁录视频的母亲看着女儿一直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既心疼又心急,便急躁地对安琪吼道:“哭!哭!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视频要发给老师,动作不到位就要挨批评,老师可不管你疼不疼!”母亲的语气无奈中带着埋怨,让安琪更觉委屈。她一屁股坐到地上,歪着头倔强地大声哭起来,眼泪唰唰地往下流。母亲看到安琪的神情一脸怒气地说:“那好,你要是不想交作业,那就不交了,也别学舞蹈了,这点儿苦都受不了还学什么!天天在家里上课,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大众的生活,在防控期间儿童基本被“关”在家庭这个狭小的封闭单位里。当儿童居家学习的表现不能达到家长的期待时,家长难免会有情绪化表现;儿童也会因学习效率下降、家长责备增多而变得迷茫无助。种种情景使得家庭场域中的情感冲突逐渐爆发出来,亲子关系也随着时间流逝越发紧张。不过,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也为家长与儿童提供更多相互沟通与了解的时间,同时让家长以教师的身份进一步走进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有机会重新认识彼此。

为了真实再现疫情期间家庭中亲子的情感生活,我们运用叙事探究的方法,对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中女儿安琪(化名)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互动进行分析。安琪今年11岁,是一名舞蹈专注学生,在新冠疫情居家学习期间,需要每天在家自行练习舞蹈。前文的叙述就是某一天的场景再现,安琪在录练功视频的时候,由于多种原因开始抽泣并与帮其录制视频的母亲产生了争执。正是这次亲子之间的情感冲突激发了研究者的探究欲望,我们想了解亲子关系中的情感实践何以有别于其他主体间的情感关系,同时反思亲子关系掩藏着哪些危机,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关系重塑。

二、研究设计

1、安琪的生活世界

研究对象安琪是作者的亲妹妹,目前11岁,是舞蹈学院附中的初一学生。由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几乎参与其整个成长历程,彼此之间建立了充分的信任。

在安琪上幼儿园时,家长就将她送入北京少年宫学习舞蹈。从4岁开始,安琪每周参加一到两次的课程学习,系统地接受舞蹈训练。家长为了培养安琪对舞蹈的兴趣、提升艺术审美修养,经常带安琪去国家大剧院或者一些艺术沙龙观看音乐剧、舞蹈剧。因为受到这样的熏陶,安琪对舞蹈一直保有着一定的热情。

安琪在学校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比赛,家长也常常会用相机将舞蹈视频记录下来,在帮助安琪反思改进的同时留存纪念。每逢各种节日家长也让安琪在亲友面前展示自己学会的舞蹈,每次都会受到亲友的表扬。安琪曾提到:

“可能更初自己在跳舞时并不是十分自信,但是每当爸爸妈妈极力夸奖我,自豪地向其他人介绍我舞蹈学得很好的时候,我就会十分开心,也更想好好学习舞蹈。”

幼儿时期的安琪正处于人格发展“勤奋-自卑”阶段,渴望通过努力获得家长的认可与鼓励,消除内在自卑感[1]。家长对安琪行为的积极肯定与热情鼓励,加深了安琪对舞蹈的热爱,促使安琪形成独立自信、勤奋坚定的人格。家长也因为安琪的种种优异表现感到骄傲与自豪,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亲子的依恋关系。

安琪在10岁左右经老师推荐备考舞蹈学院中学。由于当时安琪在上小学五年级,而考取附中需要测试六年级文化课,同时她的体重、身材比例没有完全达到标准,需要加大舞蹈基础和体能训练,因此备考任务很重。安琪在讲述中说道:

“爸爸妈妈为了能让我提高各方面能力和身体素质,每天上午上完学校的课后,中午就到学校接我去校外辅导班补习六年级文化课。为了减体重不让我吃学校的饭菜,而是每天精心为我准备营养成分高、脂肪含量低的午餐,下午学习完文化课,晚上再到舞蹈老师那里学习舞蹈剧目。”

为了让安琪考入理想的学校,家长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此过程中,亲子之间逐步建立起牢固且持续的情感关联,满足了安琪对于归属与爱的需要。同时,在家长的支持下,亲子之间形成一定的情绪性与依附性的积极依恋情感联系,让安琪获得情绪上的满足,进一步表现出积极乐观、努力奋进的良好品质。在安琪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安琪终于考上理想的学校。安琪就读的舞蹈学校处于校园内,可以自由安排学习生活时间,改变了以往每天家长陪伴的生活,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与自由。

然而,一场疫情打乱了此前的生活,生活场域的大大缩小使得安琪与家长有了更多交流共处的机会,家长又重新全方位地参与到安琪的生活与学习中。但是,亲子长时间共处,带来的不仅仅是亲子交流的增多,也会由于代际差异、双方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外界的种种压力产生情感冲突。

2、叙事探究的方法立场

3、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

资料来源之三为研究者与安琪家长的交谈以及所做的笔记,主要涉及他们对安琪家庭教育的看法,以期从不同的角度对前两类信息加以印证,获得不同研究对象对于亲子关系的不同认知,阐述较为全面的研究内容。研究者将两轮深度访谈录音转录为文字材料,并反复阅读该文字资料,整理出五个相对独立的叙事片段,结合相关理论做出解读,更后将改写整理后的故事交由安琪确认。

三、叙事片段与分析

1、隔离生活撬动亲子关系危机

说到学校里的生活,安琪总是兴奋地介绍自己在校园的新奇感受:

“在学校里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为孩子小的时候都比较喜欢自己能在大校园里学习,或者跟同学一起出去玩,尤其是整天跟朋友在一起。我们一起从一个教奔向另一个教,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校内的超采购,在宿舍里相互梳头、聊天,不像在小学一样什么都有老师管着。”

安琪的描述表达出对自主生活的向往与喜爱,而校园生活也满足了安琪对于独立自主生活的需要,这是与在家长长期管教以及中小学教育模式下完全不同的自由。

然而,新冠疫情使安琪的生活空间出现很大变化,安琪只能长时间与家长一起宅居家中,处于与外界相对隔离状态。在学习上,老师从课堂授课改为网络教学,安琪从在不同的专注教间穿梭,转换到只能在书桌前和舞蹈房中自主学习。在生活上,平常的舞蹈剧、外活动也缩减成偶尔看线上电影。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对安琪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状态产生了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她探索外界事物的欲望。在人际交往上,安琪失去与老师的沟通和同学间的交往嬉闹,增加了与家长的沟通,但随之而来的是与家长间边界感大幅度减少,受到家长管教、干涉、影响的概率大大增多。

当问到安琪在家上网课的感受时,她表示:

“现在和以前在学校上学大不同,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妈妈不能一直跟着我到各个教。但是在家里,虽然妈妈可能不会听我上什么课,但是有的时候老师说表扬名单的时候,妈妈会突然说一句‘怎么没有你呢’。其实妈妈也是时刻都在关注着我每天在干什么,作业有没有完成,感觉好像跟我在一起学习,在家的时候督促我的时间、次数会更多。”

安琪在家上课时,母亲虽然没有一直坐在她身边听她上课,但是会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时刻都关注着儿童的举动:每天在做哪些事情,作业是否完成且完成质量如何,是否获得老师的表扬。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开放的、持续发展的、自我约束的而又具有独特性、代际结构的社会系统”[7],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家庭场域的缩小使得家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儿童的学习生活当中,关注儿童的一言一行。这样长时间、全方位的生活参与,使家长与儿童之间的“边界感”逐渐丧失,容易诱发亲子冲突[8]。

2、家长权威下限制和自由的矛盾

由于家长与儿童之间存在年龄与阅历的差距,使得家长占据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权威地位。在家庭生活场域中,家长占有经济、文化和伦理资本,成为家庭亲子关系的“支配者”,影响着亲子关系的联结[9]。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对家长的权威性产生抵制。即便家长权威难以撼动,也无法避免儿童对家长的教育进行有选择的服从,儿童不由自主地萌发对自由的渴望。

当问及安琪此时备受家长关注的感受时,她说道:

“之前在学校经常见不到妈妈,有时候会想让妈妈陪着我。因为在学校都是同学,没有像家人那么亲近。但现在长期在家中生活,就会比较留恋在学校跟同学们在一起的自由生活。”

当问到安琪希望家长与自己有什么样的相处模式时,她认为:

“该监督的时候监督,该自主的时候自主,可以自己做事情,安排时间。但是,也希望家长可以在一些我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给我一个提醒或者督促,在闲暇的时候让我自己安排事情。比如:我完成今天的任务后放松的时候,可以自己安排时间看一会儿手机;但如果时间长了,家长就可以督促我。我不太希望的是我刚停下来休息,家长就在旁边不停地说。我觉得可以适当地放松,我希望可以从早晨起来就自主安排时间。”

家长由于对儿童的负责与关心,会过度关注儿童的一举一动。从清晨起床到晚间洗漱,安琪每个细小的举动都牵动着家长的心:“又在磨磨蹭蹭,不知道抓紧时间吗?”“快去写作业,还有那么多的作业没有写完,你不着急吗?”“营养要均衡,多吃蔬菜、多运动,这样才会长身体。”“看看都几点了,还不去睡觉?!”类似这样的督促时常在家中上演,家长的目光似乎无时无刻不在追随儿童,儿童的行为一旦不符合家长的心理预期就会引发父母的焦虑与担忧。

家庭场域中存在的“双向互动亲子关系”,会使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彼此的情绪相互蔓延[10]。家长没有意识到对儿童生活的全面参与会带给儿童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场域中儿童主体性的行为表达与家长权威性的权力地位之间不乏激烈的亲子冲突,特别是居家隔离期间,亲子关系的危机被凸显出来,给家庭情感实践带来一定的挑战。

3、亲子之间的话语冲突与关系裂隙

亲子间充斥着主动情感和被动情感。“主动即情感在实践中的自主表达与传递诉求,以及负向情感的产生与输出;被动则需承受来自场域各种复杂多变的因素对情感所造成的冲击”[11]。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时期,外界疫情带来的特殊冲突将关于健康风险的议题渗入到其他与健康无关的议题中,在给机构组织、公民主体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同时,也冲击着家庭单元中日常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家庭情感实践。

亲子长时间的接触使得家长对于安琪的关注从关心生活、健康的整体目标,聚焦到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从学习成绩到生活习惯,甚至有了更高的要求。家长看到安琪的表现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时,就会担心安琪在学校能否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甚至出现焦虑情绪。同时,由于居家学习缺少专注老师的指导,家长逐渐充当起临时辅导老师的角色,帮助安琪录制视频作业、压腿、纠正动作。在指导安琪的同时,家长总担心自己的指导行为是否恰当,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更担心儿童在家表现松散会导致在开学以后落后于其他同学。这种焦虑情绪也逐渐蔓延到安琪的身上。安琪的母亲提到:

“我认为儿童在家的学习生活应该是有规律的,充实而不浪费时间,而且我觉得要提高一定的抗压能力,我就希望周一到周五的时间能充分利用,其他时间也要紧张有序,可以更换不同科目去换换头脑。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太累了,但是我认为现在不辛苦一些,将来就会更加辛苦。你在松懈的同时也许你的同龄人都在努力,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明白这一点。”

疫情的到来使家长深切感受到社会的复杂多变,他们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无法指导儿童,会产生担忧儿童落后于他人的焦虑。然而,此时的安琪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对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不断重构与提升,这种认知发展态势使得安琪“性格表现极不稳定”[12]。在叛逆心理以及自我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安琪对独立生活充满向往,会将家长的管束视为禁锢。因此,当亲子双方在因认知水平、阅历积累、角度立场等差异而产生相异的观点时,亲子冲突的发生不可避免。

一次录练功视频时,由于难度的大幅增加引起肢体疼痛,安琪不禁抽泣起来。录视频的母亲看到安琪在哭泣,影响视频的效果,就开始急躁地询问安琪哭泣的原因。安琪没有说话只是一直哭泣,母亲就生气地说:“那好,你要是不想交作业,那就不交了,也别学舞蹈了,这点儿苦都受不了还学什么!天天在家里上课,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说完转身就离开了。

母亲对安琪的行为刺激与担心安琪无法高质量完成舞蹈作业的情绪化反应,伤害了安琪的自尊心。安琪大喊“好,我不学了”,继而更大声地哭泣起来。母亲听后彻底被激怒:“你爱学不学!”

在此次争执当中,安琪前期的非言语回避行为激怒了情绪化反应中的母亲,“那好,你要是不想交作业,那就不交了,也别学舞蹈了,这点苦都受不了还学什么!”这样的话语不仅隐含一定的否定用意,甚至威胁到安琪的自尊心,引起亲子双方在言语上的冲撞。“好,我不学了”,安琪这句情绪化的回应在表达愤怒情绪的同时,扩大了亲子情感的裂隙。

4、家庭情感实践的理性回归

争执过后,当安琪的情绪稍有平复,研究者走上前询问安琪哭泣的原因,她说道:

“因为疼,还有发泄吧。哭的时候可以把平常所有的累和苦等等都发泄出来。当哭久了感到累的话,疼痛感就减少了,可以分散注意力。”

“我毕竟还是喜欢跳舞的,能够跳好看的舞蹈,穿好看的衣服,化好看的妆,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情。但其实我也放弃过,想过我是不是要放弃走这条道。但是,我看过的综艺舞蹈风暴,里面那些舞者都是国内顶级的舞者,他们说小时候也想过要放弃,但更终还是因为自己喜欢舞蹈,所以才会坚持下来。”

“家长很辛苦,因为我们现在学舞蹈需要减肥,妈妈每天就会到我的学校,一直等到晚上9点多我回宿舍,才会回家,基本上大半天都在学校,每天这样奔波。期末是更累的时候,妈妈就每天6点起床,7点多就过来了,我觉得还是挺辛苦的。”

安琪始终没有说出之前在母亲质问时没有回答的理由,或许是无法言说,又或是情绪作祟。但安琪内心并未从根本上厌恶家长的管教,而是认可家长对她的倾情付出。这种情感是在长期亲子互动中,家长对安琪无微不至的陪伴而产生的亲子依恋。

当安琪的情绪冷静下来以后,为了能让安琪及时递交作业,研究者为安琪录制了视频。视频上传给老师以后,很快获得老师“做得不错,继续努力,要是能再瘦点就更好了”的点评。

听到此话,安琪小心翼翼地走到母亲身边,看着母亲轻声低笑,并向母亲道歉。母亲听到安琪的话,说道:

“作为家长我也愿意躺在沙发上休息,不愿意蹲在那里帮你去录制10分钟的视频,我也会累,但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可能过去有一种说法,家长总是打着‘都是为了你’的旗,其实如果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什么都不操心,那你将来的生活肯定就是一塌糊涂。家长就是为了你,为什么不去管其他孩子呢?但是很多孩子体会不到这样的心情,就会觉得你管我那么多干什么,但其实等你长大了以后就会觉得家长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妈妈想告诉你,有什么想法要跟妈妈说,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

母亲真情流露的背后是对安琪的期望,更是对安琪前程的担忧。教师对学生的认可成为亲子冲突缓和的契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长的焦虑情绪。母亲希望孩子能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对缓和亲子关系的积极尝试,也是期望亲子深入沟通的情感实践。此次亲子冲突在释放亲子焦虑情绪的同时,给予亲子深入交流情感的机会,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让安琪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与前进方向。亲子关系恰恰是在这一次次的情感碰撞之中不断调适磨合,找到双方情感的归属点。

5、亲子关系的实践重塑

居家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之际,学校组织线上期末考试,全家齐上阵,共同为安琪做准备工作。此次期末考试在考查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仿佛更是一场家庭教育间的“博弈”。安琪在这场考试中获得班级总评的成绩,家长表现得比安琪更为欣喜。母亲用双手捧着安琪的脸说:

安琪刚刚获取好成绩,认为可以休息一段时间,听到母亲说的这段话,脸上失落的神情又渐渐浮现。趁着母亲还在欣喜地跟她说着期末计划的时候,她打断母亲:

母亲听后一愣,突然意识到长期的学习给儿童造成很大的压力。安琪此刻内心自我意愿的积极表达,是对自己获得一定自由空间的争取,更是想与家长去沟通的积极尝试。

在晚上吃饭的时候,母亲问及安琪写作业的情况,语重心长地说:

母亲的一番话让安琪联想到上午写作业时,母亲摸到自己的手机时可能有所察觉,却没有直接说出来。当研究者向安琪问及此事时,安琪感到有些羞愧:

“我这次的做法好像是有些不太对,但有时总是忍不住想看手机。妈妈一来又害怕被发现,其实有时候心里也是很矛盾的,想去写作业,但手机总会诱惑我,我就总是禁不住诱惑。妈妈这一次不像以前发现了就大声对我吼,而是让我自己意识到这次的做法是错误的,以后要避免发生这一类的事情,可以在写完作业之后再去干其他的事情。我觉得妈妈这次的做法更能让我反省自己。”

研究者问及母亲为什么没有在发现安琪看手机时直接指出,母亲答道:

“因为她现在已经12岁,进入青春期了,可能会有一些逆反心理。我们之前发生的冲突,就是因为两个人情绪都非常激动,没有好好地沟通。所以我觉得可能要换一种方式,更好从道理上去说服她,希望能对她有所触动,改变学习态度,应该是家长在不在身边都要能管住自己。”

家庭是更小的社会生活单位,其中注定存在亲子间的对立、冲突,有对立冲突就会有亲子间的情绪反应。双方应不断找寻一种适合的方式进行沟通,细心感受对方的情感,给予一定的积极评价[20]。安琪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转换方式,可以使安琪更愿意接受母亲的做法,静心思考自身的错误。此次疫情使得亲子之间能够深入沟通与交流,在对话与实践中不断重塑、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感悟亲子间那份无法割舍的亲情与无私的爱。

在家庭关系网络之中,儿童主体性的行为表达与家长权威性的权力地位之间发生碰撞,而家长的情感支持与在长期家庭情感实践中形成的亲子依恋也在疫情之下被重新构建,两者共同推进家庭情感实践主体双方的身份构建与亲子亲合关系的形成(见图1)。基于对叙事片段的剖析,本研究提出如下三个议题,对家庭亲子关系的建立提供反思的空间。

图1:疫情期间家庭情感实践的内在关系

首先,疫情之下儿童长期与家长宅居家中,由于生活场域的缩小,亲子双方有了更多沟通和亲近时间,但儿童相应减少了与家长以外的人际交往,他们在心理上感觉孤单,在行为上受家长管教、干涉的概率增大,与家长之间的边界感降低。同时,由于疫情的影响,儿童长期没有回归学校参与正规教育,家长难以了解儿童的现阶段水平,产生了同侪压力和焦虑。这种担忧在社会各种媒介信息传播的影响之下与日俱增,更终导致亲子间的情感冲突频频发生。

其次,亲子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代际系统,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这个特殊时期,外界疫情带来的紧张态势给家庭亲子关系带来压力。当儿童的学习、生活表现不符合家长的要求时,家长就会出现焦虑情绪并通过言语行为传递到儿童身上。当家长对儿童采取否定、批评、责备等言语行为时,就会引发儿童的反感和对峙,进而拉大双方的心理距离,激化情绪反应,引发亲子冲突。因此,家长需要给予儿童更多的温暖支持与信任接纳,关注儿童真正的需求。儿童也需要给予家长更多的理解与包容,并做好情绪管理。这种信任与支持不仅依靠外界的肯定,更需要亲子之间主体诉求的表达与情感支持,亲子双方需细心体验对方的情感,拉近亲子之间内心的距离。

更后,亲子双方是家庭场域中关怀关系的两个主体,在互动关系中会建立相互关爱、依恋和依赖的关系,进而产生亲子亲合关系。虽然亲子之间时有冲突产生,但爱与依恋会将双方紧紧相联。在这种积极的情感支持下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发展乐观自信、努力奋进、坚毅不拔的良好品质,养成独立的人格,获得个体的自我价值。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转换家庭教育的形式,适当明晰家庭主体间的边界感,对家庭生活方式进行多种尝试,让爱与积极依恋浸润在家庭实践活动中,增加亲子对话的机会,实现良好的亲子亲合关系。

参考文献

[1][英]瓦尔西蒙诺兹,彼得皮尔斯。人格的发展[M]。唐蕴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 45、

[3]孙俊三,孙松竹。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J]。湖南师范教育科学学报, 2006(5): 103、

[5]D。J。Clandinin, Handbook of narrative inquiry:Mapping a methodology[M]。 Thousand Oaks,CA:Sage。 2007 : 35-76

[6]J。Green,G。 。Camilli& P。 Elmore(Eds。 )。Complementary methods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M]。 Washington,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2006 : 477-488、

[7]廖小平。代际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代际维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 23-25、

[10][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夏璐,译北京:国内人民出版社, 2016 : 84-91、

[12]郝心怡。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关系[D]。兰州:西北师范, 2020: 16、

[16]曹乃平。家庭系统化视角下亲子关系问题探析[J]。决策探索(下),2020(8) : 92、

[20]罗凌云,苏莹荣青少年期亲子关系及其调适[J]。青年探索, 2011(1): 78、

以上关于“生亲子关系的研究综述怎么写”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大学生亲子关系的研究综述(揭示亲子关系对大学生学习和情感发展的重要影响)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文中是关于亲子关系的论文6篇,以供大家参考阅读。

关于亲子关系的论文篇: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的关系

:为探明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的关系,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西省某本科院校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能负向预测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即生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越多或越好,则越不容易发生手机成瘾问题。

关键词:手机成瘾倾向;童年期经历;亲子阅读;生;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and parent-child reading experience in childhood, through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we selected the freshmen of an undergraduate college in Jiang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used the proneness scale of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parent-child reading experience in childhood as the research too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ent-child reading experience in childhood can negatively predict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that is, the more or better the parent-child reading experience in childhood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less likely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s。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调查工具

(1)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2)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调查问卷。

3、统计分析

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与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

二、研究结果

1、生手机成瘾倾向得分、检出率及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得分

表1 生手机成瘾倾向及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人口学特点

2、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的关系

表2 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的关系

3、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父母参与亲子阅读情况的关系

三、讨论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体成年后许多行为特征与童年时期的一些特殊经历有关。正如前文所述,童年期受忽视、心理虐待等负性经历能正向预测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即生童年期受忽视、心理虐待等负性经历越多或越严重,则越容易发生手机成瘾问题。本研究发现,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呈显着性负相关关系,根据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经历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认为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能负向预测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即生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越多或越好,则越不容易发生手机成瘾问题。

参考文献

[5]刘勇,陈健芷,赵建芳。哈尔滨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使用及成瘾行为的关系[J]国内学校卫生, 2014(7):995-997, 1000、

[6]王惠玲。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述情障碍对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D]武汉:安康师范, 2014、

[7]BAUMEISTER R F,BRATSLAVSKY E,FINKENAUER C。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1(5):323-370、

[8]NIEDENTHAL P M,BRAUER M。Social functionality of human emotion[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2(63)-.259-285、

[9]谭旭东享受亲子阅读的快乐: 1-6岁儿童选书阅读全方略[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2:1-2、

0[1 ]熊婕,周宗奎,陈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国内心理卫生杂志, 2012(3)222-225、

0[ 3]陈皎娇亲子共读的心理学研究[D]。重庆:西南, 2009、

0[5]吴佳琪,候善兵,倪扬,等生智能手机成瘾研究综述[J]。大众标准化, 2020(6):127-128、

0[ 7]陈兵吉卜林自传性作品中的童年创伤、自我重构与男子气概[J]外国文学研究, 2016(5):86-94、

关于亲子关系的论文第二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亲子关系的危机与重塑:家庭情感实践的视角

:对一名舞蹈专注初中生的叙事重构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亲子关系危机主要由生活场域缩小、社会压力加剧、代际沟通不畅引起,表现为亲子焦虑情绪的相互渗透、儿童主体性与家长权威性碰撞引发的言语冲突。在家庭情感实践当中,亲子双方需细心感受对方情感,主动表达情感诉求,给予对方积极的情感支持,形成亲子间的积极依恋,这样才能促进儿童良好品质的发展,养成独立的人格,获得个体的自我价值。

关键词:亲子关系;家庭情感实践,新冠疫情;叙事探究;

一、问题提出

过去安琪都是和同学们一起在学校专注教练晚功,大家热热闹闹,有说有笑,一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如今,安琪独自在家,而且在母亲眼皮底下练功,视频上交老师后还要挨个做点评,因此需要格外认真,一组动作可能要反复做几遍直至达到更好的效果才敢发给老师。十几组动作下来,汗水常常湿透衣服,既耗时又耗力,视频也常会录制到很晚。

母亲既怕影响安琪睡觉,又担心她不能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更担忧在家自己训练的效果落后于其他同学,便在一旁唠叨不停,埋怨安琪磨蹭、动作不到位。安琪感到很委屈―“我已经尽力了,还要怎样呢?”

有一次录制竖岔下胯动作时,安琪将前腿搭在把杆上,后腿搭在摞起的泡沫砖上,但胯跟怎么也落不到地板上,痛得满脸通红。在一旁录视频的母亲看着女儿一直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既心疼又心急,便急躁地对安琪吼道:“哭!哭!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视频要发给老师,动作不到位就要挨批评,老师可不管你疼不疼!”母亲的语气无奈中带着埋怨,让安琪更觉委屈。她一屁股坐到地上,歪着头倔强地大声哭起来,眼泪唰唰地往下流。母亲看到安琪的神情一脸怒气地说:“那好,你要是不想交作业,那就不交了,也别学舞蹈了,这点儿苦都受不了还学什么!天天在家里上课,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大众的生活,在防控期间儿童基本被“关”在家庭这个狭小的封闭单位里。当儿童居家学习的表现不能达到家长的期待时,家长难免会有情绪化表现;儿童也会因学习效率下降、家长责备增多而变得迷茫无助。种种情景使得家庭场域中的情感冲突逐渐爆发出来,亲子关系也随着时间流逝越发紧张。不过,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也为家长与儿童提供更多相互沟通与了解的时间,同时让家长以教师的身份进一步走进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有机会重新认识彼此。

为了真实再现疫情期间家庭中亲子的情感生活,我们运用叙事探究的方法,对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中女儿安琪(化名)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互动进行分析。安琪今年11岁,是一名舞蹈专注学生,在新冠疫情居家学习期间,需要每天在家自行练习舞蹈。前文的叙述就是某一天的场景再现,安琪在录练功视频的时候,由于多种原因开始抽泣并与帮其录制视频的母亲产生了争执。正是这次亲子之间的情感冲突激发了研究者的探究欲望,我们想了解亲子关系中的情感实践何以有别于其他主体间的情感关系,同时反思亲子关系掩藏着哪些危机,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关系重塑。

二、研究设计

1、安琪的生活世界

研究对象安琪是作者的亲妹妹,目前11岁,是舞蹈学院附中的初一学生。由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几乎参与其整个成长历程,彼此之间建立了充分的信任。

在安琪上幼儿园时,家长就将她送入北京少年宫学习舞蹈。从4岁开始,安琪每周参加一到两次的课程学习,系统地接受舞蹈训练。家长为了培养安琪对舞蹈的兴趣、提升艺术审美修养,经常带安琪去国家大剧院或者一些艺术沙龙观看音乐剧、舞蹈剧。因为受到这样的熏陶,安琪对舞蹈一直保有着一定的热情。

安琪在学校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比赛,家长也常常会用相机将舞蹈视频记录下来,在帮助安琪反思改进的同时留存纪念。每逢各种节日家长也让安琪在亲友面前展示自己学会的舞蹈,每次都会受到亲友的表扬。安琪曾提到:

“可能更初自己在跳舞时并不是十分自信,但是每当爸爸妈妈极力夸奖我,自豪地向其他人介绍我舞蹈学得很好的时候,我就会十分开心,也更想好好学习舞蹈。”

幼儿时期的安琪正处于人格发展“勤奋-自卑”阶段,渴望通过努力获得家长的认可与鼓励,消除内在自卑感[1]。家长对安琪行为的积极肯定与热情鼓励,加深了安琪对舞蹈的热爱,促使安琪形成独立自信、勤奋坚定的人格。家长也因为安琪的种种优异表现感到骄傲与自豪,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亲子的依恋关系。

安琪在10岁左右经老师推荐备考舞蹈学院中学。由于当时安琪在上小学五年级,而考取附中需要测试六年级文化课,同时她的体重、身材比例没有完全达到标准,需要加大舞蹈基础和体能训练,因此备考任务很重。安琪在讲述中说道:

“爸爸妈妈为了能让我提高各方面能力和身体素质,每天上午上完学校的课后,中午就到学校接我去校外辅导班补习六年级文化课。为了减体重不让我吃学校的饭菜,而是每天精心为我准备营养成分高、脂肪含量低的午餐,下午学习完文化课,晚上再到舞蹈老师那里学习舞蹈剧目。”

为了让安琪考入理想的学校,家长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此过程中,亲子之间逐步建立起牢固且持续的情感关联,满足了安琪对于归属与爱的需要。同时,在家长的支持下,亲子之间形成一定的情绪性与依附性的积极依恋情感联系,让安琪获得情绪上的满足,进一步表现出积极乐观、努力奋进的良好品质。在安琪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安琪终于考上理想的学校。安琪就读的舞蹈学校处于校园内,可以自由安排学习生活时间,改变了以往每天家长陪伴的生活,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与自由。

然而,一场疫情打乱了此前的生活,生活场域的大大缩小使得安琪与家长有了更多交流共处的机会,家长又重新全方位地参与到安琪的生活与学习中。但是,亲子长时间共处,带来的不仅仅是亲子交流的增多,也会由于代际差异、双方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外界的种种压力产生情感冲突。

2、叙事探究的方法立场

3、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

资料来源之三为研究者与安琪家长的交谈以及所做的笔记,主要涉及他们对安琪家庭教育的看法,以期从不同的角度对前两类信息加以印证,获得不同研究对象对于亲子关系的不同认知,阐述较为全面的研究内容。研究者将两轮深度访谈录音转录为文字材料,并反复阅读该文字资料,整理出五个相对独立的叙事片段,结合相关理论做出解读,更后将改写整理后的故事交由安琪确认。

三、叙事片段与分析

1、隔离生活撬动亲子关系危机

说到学校里的生活,安琪总是兴奋地介绍自己在校园的新奇感受:

“在学校里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为孩子小的时候都比较喜欢自己能在大校园里学习,或者跟同学一起出去玩,尤其是整天跟朋友在一起。我们一起从一个教奔向另一个教,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校内的超采购,在宿舍里相互梳头、聊天,不像在小学一样什么都有老师管着。”

安琪的描述表达出对自主生活的向往与喜爱,而校园生活也满足了安琪对于独立自主生活的需要,这是与在家长长期管教以及中小学教育模式下完全不同的自由。

然而,新冠疫情使安琪的生活空间出现很大变化,安琪只能长时间与家长一起宅居家中,处于与外界相对隔离状态。在学习上,老师从课堂授课改为网络教学,安琪从在不同的专注教间穿梭,转换到只能在书桌前和舞蹈房中自主学习。在生活上,平常的舞蹈剧、外活动也缩减成偶尔看线上电影。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对安琪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状态产生了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她探索外界事物的欲望。在人际交往上,安琪失去与老师的沟通和同学间的交往嬉闹,增加了与家长的沟通,但随之而来的是与家长间边界感大幅度减少,受到家长管教、干涉、影响的概率大大增多。

当问到安琪在家上网课的感受时,她表示:

“现在和以前在学校上学大不同,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妈妈不能一直跟着我到各个教。但是在家里,虽然妈妈可能不会听我上什么课,但是有的时候老师说表扬名单的时候,妈妈会突然说一句‘怎么没有你呢’。其实妈妈也是时刻都在关注着我每天在干什么,作业有没有完成,感觉好像跟我在一起学习,在家的时候督促我的时间、次数会更多。”

安琪在家上课时,母亲虽然没有一直坐在她身边听她上课,但是会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时刻都关注着儿童的举动:每天在做哪些事情,作业是否完成且完成质量如何,是否获得老师的表扬。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开放的、持续发展的、自我约束的而又具有独特性、代际结构的社会系统”[7],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家庭场域的缩小使得家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儿童的学习生活当中,关注儿童的一言一行。这样长时间、全方位的生活参与,使家长与儿童之间的“边界感”逐渐丧失,容易诱发亲子冲突[8]。

2、家长权威下限制和自由的矛盾

由于家长与儿童之间存在年龄与阅历的差距,使得家长占据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权威地位。在家庭生活场域中,家长占有经济、文化和伦理资本,成为家庭亲子关系的“支配者”,影响着亲子关系的联结[9]。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对家长的权威性产生抵制。即便家长权威难以撼动,也无法避免儿童对家长的教育进行有选择的服从,儿童不由自主地萌发对自由的渴望。

当问及安琪此时备受家长关注的感受时,她说道:

“之前在学校经常见不到妈妈,有时候会想让妈妈陪着我。因为在学校都是同学,没有像家人那么亲近。但现在长期在家中生活,就会比较留恋在学校跟同学们在一起的自由生活。”

当问到安琪希望家长与自己有什么样的相处模式时,她认为:

“该监督的时候监督,该自主的时候自主,可以自己做事情,安排时间。但是,也希望家长可以在一些我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给我一个提醒或者督促,在闲暇的时候让我自己安排事情。比如:我完成今天的任务后放松的时候,可以自己安排时间看一会儿手机;但如果时间长了,家长就可以督促我。我不太希望的是我刚停下来休息,家长就在旁边不停地说。我觉得可以适当地放松,我希望可以从早晨起来就自主安排时间。”

家长由于对儿童的负责与关心,会过度关注儿童的一举一动。从清晨起床到晚间洗漱,安琪每个细小的举动都牵动着家长的心:“又在磨磨蹭蹭,不知道抓紧时间吗?”“快去写作业,还有那么多的作业没有写完,你不着急吗?”“营养要均衡,多吃蔬菜、多运动,这样才会长身体。”“看看都几点了,还不去睡觉?!”类似这样的督促时常在家中上演,家长的目光似乎无时无刻不在追随儿童,儿童的行为一旦不符合家长的心理预期就会引发父母的焦虑与担忧。

家庭场域中存在的“双向互动亲子关系”,会使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彼此的情绪相互蔓延[10]。家长没有意识到对儿童生活的全面参与会带给儿童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场域中儿童主体性的行为表达与家长权威性的权力地位之间不乏激烈的亲子冲突,特别是居家隔离期间,亲子关系的危机被凸显出来,给家庭情感实践带来一定的挑战。

3、亲子之间的话语冲突与关系裂隙

亲子间充斥着主动情感和被动情感。“主动即情感在实践中的自主表达与传递诉求,以及负向情感的产生与输出;被动则需承受来自场域各种复杂多变的因素对情感所造成的冲击”[11]。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时期,外界疫情带来的特殊冲突将关于健康风险的议题渗入到其他与健康无关的议题中,在给机构组织、公民主体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同时,也冲击着家庭单元中日常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家庭情感实践。

亲子长时间的接触使得家长对于安琪的关注从关心生活、健康的整体目标,聚焦到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从学习成绩到生活习惯,甚至有了更高的要求。家长看到安琪的表现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时,就会担心安琪在学校能否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甚至出现焦虑情绪。同时,由于居家学习缺少专注老师的指导,家长逐渐充当起临时辅导老师的角色,帮助安琪录制视频作业、压腿、纠正动作。在指导安琪的同时,家长总担心自己的指导行为是否恰当,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更担心儿童在家表现松散会导致在开学以后落后于其他同学。这种焦虑情绪也逐渐蔓延到安琪的身上。安琪的母亲提到:

“我认为儿童在家的学习生活应该是有规律的,充实而不浪费时间,而且我觉得要提高一定的抗压能力,我就希望周一到周五的时间能充分利用,其他时间也要紧张有序,可以更换不同科目去换换头脑。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太累了,但是我认为现在不辛苦一些,将来就会更加辛苦。你在松懈的同时也许你的同龄人都在努力,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明白这一点。”

疫情的到来使家长深切感受到社会的复杂多变,他们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无法指导儿童,会产生担忧儿童落后于他人的焦虑。然而,此时的安琪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对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不断重构与提升,这种认知发展态势使得安琪“性格表现极不稳定”[12]。在叛逆心理以及自我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安琪对独立生活充满向往,会将家长的管束视为禁锢。因此,当亲子双方在因认知水平、阅历积累、角度立场等差异而产生相异的观点时,亲子冲突的发生不可避免。

一次录练功视频时,由于难度的大幅增加引起肢体疼痛,安琪不禁抽泣起来。录视频的母亲看到安琪在哭泣,影响视频的效果,就开始急躁地询问安琪哭泣的原因。安琪没有说话只是一直哭泣,母亲就生气地说:“那好,你要是不想交作业,那就不交了,也别学舞蹈了,这点儿苦都受不了还学什么!天天在家里上课,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说完转身就离开了。

母亲对安琪的行为刺激与担心安琪无法高质量完成舞蹈作业的情绪化反应,伤害了安琪的自尊心。安琪大喊“好,我不学了”,继而更大声地哭泣起来。母亲听后彻底被激怒:“你爱学不学!”

在此次争执当中,安琪前期的非言语回避行为激怒了情绪化反应中的母亲,“那好,你要是不想交作业,那就不交了,也别学舞蹈了,这点苦都受不了还学什么!”这样的话语不仅隐含一定的否定用意,甚至威胁到安琪的自尊心,引起亲子双方在言语上的冲撞。“好,我不学了”,安琪这句情绪化的回应在表达愤怒情绪的同时,扩大了亲子情感的裂隙。

4、家庭情感实践的理性回归

争执过后,当安琪的情绪稍有平复,研究者走上前询问安琪哭泣的原因,她说道:

“因为疼,还有发泄吧。哭的时候可以把平常所有的累和苦等等都发泄出来。当哭久了感到累的话,疼痛感就减少了,可以分散注意力。”

“我毕竟还是喜欢跳舞的,能够跳好看的舞蹈,穿好看的衣服,化好看的妆,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情。但其实我也放弃过,想过我是不是要放弃走这条道。但是,我看过的综艺舞蹈风暴,里面那些舞者都是国内顶级的舞者,他们说小时候也想过要放弃,但更终还是因为自己喜欢舞蹈,所以才会坚持下来。”

“家长很辛苦,因为我们现在学舞蹈需要减肥,妈妈每天就会到我的学校,一直等到晚上9点多我回宿舍,才会回家,基本上大半天都在学校,每天这样奔波。期末是更累的时候,妈妈就每天6点起床,7点多就过来了,我觉得还是挺辛苦的。”

安琪始终没有说出之前在母亲质问时没有回答的理由,或许是无法言说,又或是情绪作祟。但安琪内心并未从根本上厌恶家长的管教,而是认可家长对她的倾情付出。这种情感是在长期亲子互动中,家长对安琪无微不至的陪伴而产生的亲子依恋。

当安琪的情绪冷静下来以后,为了能让安琪及时递交作业,研究者为安琪录制了视频。视频上传给老师以后,很快获得老师“做得不错,继续努力,要是能再瘦点就更好了”的点评。

听到此话,安琪小心翼翼地走到母亲身边,看着母亲轻声低笑,并向母亲道歉。母亲听到安琪的话,说道:

“作为家长我也愿意躺在沙发上休息,不愿意蹲在那里帮你去录制10分钟的视频,我也会累,但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可能过去有一种说法,家长总是打着‘都是为了你’的旗,其实如果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什么都不操心,那你将来的生活肯定就是一塌糊涂。家长就是为了你,为什么不去管其他孩子呢?但是很多孩子体会不到这样的心情,就会觉得你管我那么多干什么,但其实等你长大了以后就会觉得家长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妈妈想告诉你,有什么想法要跟妈妈说,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

母亲真情流露的背后是对安琪的期望,更是对安琪前程的担忧。教师对学生的认可成为亲子冲突缓和的契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长的焦虑情绪。母亲希望孩子能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对缓和亲子关系的积极尝试,也是期望亲子深入沟通的情感实践。此次亲子冲突在释放亲子焦虑情绪的同时,给予亲子深入交流情感的机会,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让安琪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与前进方向。亲子关系恰恰是在这一次次的情感碰撞之中不断调适磨合,找到双方情感的归属点。

5、亲子关系的实践重塑

居家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之际,学校组织线上期末考试,全家齐上阵,共同为安琪做准备工作。此次期末考试在考查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仿佛更是一场家庭教育间的“博弈”。安琪在这场考试中获得班级总评的成绩,家长表现得比安琪更为欣喜。母亲用双手捧着安琪的脸说:

安琪刚刚获取好成绩,认为可以休息一段时间,听到母亲说的这段话,脸上失落的神情又渐渐浮现。趁着母亲还在欣喜地跟她说着期末计划的时候,她打断母亲:

母亲听后一愣,突然意识到长期的学习给儿童造成很大的压力。安琪此刻内心自我意愿的积极表达,是对自己获得一定自由空间的争取,更是想与家长去沟通的积极尝试。

在晚上吃饭的时候,母亲问及安琪写作业的情况,语重心长地说:

母亲的一番话让安琪联想到上午写作业时,母亲摸到自己的手机时可能有所察觉,却没有直接说出来。当研究者向安琪问及此事时,安琪感到有些羞愧:

“我这次的做法好像是有些不太对,但有时总是忍不住想看手机。妈妈一来又害怕被发现,其实有时候心里也是很矛盾的,想去写作业,但手机总会诱惑我,我就总是禁不住诱惑。妈妈这一次不像以前发现了就大声对我吼,而是让我自己意识到这次的做法是错误的,以后要避免发生这一类的事情,可以在写完作业之后再去干其他的事情。我觉得妈妈这次的做法更能让我反省自己。”

研究者问及母亲为什么没有在发现安琪看手机时直接指出,母亲答道:

“因为她现在已经12岁,进入青春期了,可能会有一些逆反心理。我们之前发生的冲突,就是因为两个人情绪都非常激动,没有好好地沟通。所以我觉得可能要换一种方式,更好从道理上去说服她,希望能对她有所触动,改变学习态度,应该是家长在不在身边都要能管住自己。”

家庭是更小的社会生活单位,其中注定存在亲子间的对立、冲突,有对立冲突就会有亲子间的情绪反应。双方应不断找寻一种适合的方式进行沟通,细心感受对方的情感,给予一定的积极评价[20]。安琪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转换方式,可以使安琪更愿意接受母亲的做法,静心思考自身的错误。此次疫情使得亲子之间能够深入沟通与交流,在对话与实践中不断重塑、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感悟亲子间那份无法割舍的亲情与无私的爱。

在家庭关系网络之中,儿童主体性的行为表达与家长权威性的权力地位之间发生碰撞,而家长的情感支持与在长期家庭情感实践中形成的亲子依恋也在疫情之下被重新构建,两者共同推进家庭情感实践主体双方的身份构建与亲子亲合关系的形成(见图1)。基于对叙事片段的剖析,本研究提出如下三个议题,对家庭亲子关系的建立提供反思的空间。

图1:疫情期间家庭情感实践的内在关系

首先,疫情之下儿童长期与家长宅居家中,由于生活场域的缩小,亲子双方有了更多沟通和亲近时间,但儿童相应减少了与家长以外的人际交往,他们在心理上感觉孤单,在行为上受家长管教、干涉的概率增大,与家长之间的边界感降低。同时,由于疫情的影响,儿童长期没有回归学校参与正规教育,家长难以了解儿童的现阶段水平,产生了同侪压力和焦虑。这种担忧在社会各种媒介信息传播的影响之下与日俱增,更终导致亲子间的情感冲突频频发生。

其次,亲子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代际系统,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这个特殊时期,外界疫情带来的紧张态势给家庭亲子关系带来压力。当儿童的学习、生活表现不符合家长的要求时,家长就会出现焦虑情绪并通过言语行为传递到儿童身上。当家长对儿童采取否定、批评、责备等言语行为时,就会引发儿童的反感和对峙,进而拉大双方的心理距离,激化情绪反应,引发亲子冲突。因此,家长需要给予儿童更多的温暖支持与信任接纳,关注儿童真正的需求。儿童也需要给予家长更多的理解与包容,并做好情绪管理。这种信任与支持不仅依靠外界的肯定,更需要亲子之间主体诉求的表达与情感支持,亲子双方需细心体验对方的情感,拉近亲子之间内心的距离。

更后,亲子双方是家庭场域中关怀关系的两个主体,在互动关系中会建立相互关爱、依恋和依赖的关系,进而产生亲子亲合关系。虽然亲子之间时有冲突产生,但爱与依恋会将双方紧紧相联。在这种积极的情感支持下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发展乐观自信、努力奋进、坚毅不拔的良好品质,养成独立的人格,获得个体的自我价值。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转换家庭教育的形式,适当明晰家庭主体间的边界感,对家庭生活方式进行多种尝试,让爱与积极依恋浸润在家庭实践活动中,增加亲子对话的机会,实现良好的亲子亲合关系。

参考文献

[1][英]瓦尔西蒙诺兹,彼得皮尔斯。人格的发展[M]。唐蕴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 45、

[3]孙俊三,孙松竹。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J]。湖南师范教育科学学报, 2006(5): 103、

[5]D。J。Clandinin, Handbook of narrative inquiry:Mapping a methodology[M]。 Thousand Oaks,CA:Sage。 2007 : 35-76

[6]J。Green,G。 。Camilli& P。 Elmore(Eds。 )。Complementary methods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M]。 Washington,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2006 : 477-488、

[7]廖小平。代际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代际维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 23-25、

[10][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夏璐,译北京:国内人民出版社, 2016 : 84-91、

[12]郝心怡。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关系[D]。兰州:西北师范, 2020: 16、

[16]曹乃平。家庭系统化视角下亲子关系问题探析[J]。决策探索(下),2020(8) : 92、

[20]罗凌云,苏莹荣青少年期亲子关系及其调适[J]。青年探索, 2011(1): 78、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第1篇

一、国外研究

国外对教育救助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的反贫困作用、维护教育公平、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功能和教育救助政策内容与制度措施方面。在强调反贫困的重要意义上,联合国2003年在千年发展公约中指出,发展国内家要摆脱贫困,采取的重要政策就是要投资于健康和教育,这些投入不是有碍而是有助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反过来有助于人类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指出,通过对社会与经济地位都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提供教育机会,既可以让其增加知识,也可以增加其向更上一阶流动的机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2002)

许多学者还认为,贫困救助制度和政策对于维护维护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公平理论中,美国科尔曼和瑞典胡森的观点更具有代表性。科尔曼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过程:由没有均等目标到创办面向全国适龄学生的义务教育,到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更后发展到追求教育结果的均等。(科尔蔓(James.Coleman).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2000)美国伦理学家罗尔斯也从社会正义论的立场出发,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是做不到的,我们只能向结果均等的目标努力。”为了平等的对待所有人,提高真正的平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的注意到那些天赋较低和出身不高的社会人群,要向平等的方向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学者李永生和高洪源认为美国解决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是一项寻求推进社会公平的国家政策设计,并对美国长时期的国家政策实践体现的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的追求的脉络进行了梳理::1、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2、对弱势群体享有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追求;3、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效果平等的追求以及由此而行成的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进行补偿。(李永生、高洪源,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3月)

还有学者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去分析教育救助行为,认为教育救助作为一项社会投资,可以通过对受助者知识能力的训练,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提高生活技能,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

在介绍国外教育救助制度方面,国内学者冯英、聂文倩编著的外国的社会救助一书概要性的介绍了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涉及教育专项救助的部分进行了简要罗列;姚建平在其著作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中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美国教育救助的内容、特点和影响;王英杰在亚洲发展国内家的义务教育一书中介绍了日本和泰国在教育救助方面的援助方式,以及落实教育机会均等政策的具体做法。

二、国内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随着城贫困问题的突出,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成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研究角度来看,社会救助制度分为住房救助、医疗救助以及教育救助,学术界关于教育救助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解读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情况。张长伟在高校贫困生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中以贫困家庭子女的高校贫困生部分为特定研究对象,对贫困生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韩芳、陈洪磊合著的北京城贫困家庭生活状况及社会支持网络研究在教育方面做了贫困家庭需求现状分析,提出一系列社会支持对策及建议。

参考文献:

[1]孙莹,周晓春。我国城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救助问题研究[J]。国内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3、

[2]陈静。浅析城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J]。学术探讨,2009,11、

[3]唐启贤。贫困家庭急需教育援助――对城乡贫困家庭教育负担情况调查[J]。调研世界,2002,10、

[4]医疗与教育。城贫困家庭更沉重的经济负担――来自哈尔滨256户贫困家庭的调查[J]。国内民政,2003,11、

[5]龚立新。南昌部分低保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分析[J]。价格月刊,2007、

[6]山东省教育厅调查组。城低保家庭上学难情况的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2007,7、

[7]关信平。现阶段国内城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3,2、

[8]杨立雄。国内城镇居民更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回顾、问题及政策选择[J]。国内人口科学,2004,3、

[9]金雁。城居民更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效果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0,1、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第2篇

关于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探讨

对孝顺的新思考

家校联手引导孩子妥善处理“学生时代十大关系”

家庭教育与传播

实施“家文化”工程的思考——智慧家庭教育与企事业单位“一家人”文化

从实践案例中看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家庭教育策略

关于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的问题探讨

消除县域家长学校办学“高原现象”的实践研究

家校联动显实效 和谐育人促发展——吉林省梨树县沈洋镇中心小学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回眸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与父亲沟通的现状研究——以内蒙古某地为例

对西部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论离异家庭对未成年子女心理的影响

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音乐之美在家庭教育中闪光——艺术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传播·激励·探索·指导——全国家庭教育现场会综述

2010“亲子阅读·书香国内”读书计划启动——国内家庭教育知识传家庭教育对生品格发展无可替代

新世纪生“直升机父母”现象的教育反思

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出在于创新

国内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观的偏离

周易·咸卦之“感应”思想对家庭教育沟通中的启示

家长学校科学发展的五大办学机制

关于家长心理学校的探索及径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开发区为例

以青岛崂山区为例谈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问题

家庭气氛对心理健康和学业戈就水平的影响及其营造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提高“80后”年轻妈妈育子素养的培训与研究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马卡连柯的儿童游戏思想及其对现代家庭游戏的启示

加拿大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两代父母协同教育幼儿的个案研究

3~6岁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成因及解决对策的研究

走向关怀与理解——基于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思家庭教育地位要强化

我国家庭教育管理体制刍议

家庭职业指导略论

浅谈成人群体中的家长学习

幼儿教育中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

浅谈家庭教师的兴起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指导场浅探

中小学课外教育需要创新思维

家园配合指导幼儿“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有效策略

变劣势为特势:在挫折中成长——基于“留守儿童”“留守”环境的思考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广西宜州怀远镇为例

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幼儿敏感期的教育及其训练——关于蒙台梭利的儿童敏感期思想的实践

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主要误区与指导的研究

试析国内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

重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浅析家长学校的定位问题

依托社区,三方联动,构建“和谐育人”的理想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长;教育素质;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述评

一、关于家长教育素质内涵的研究

欧阳连认为,家长的教育素质就是指家长运用多种知识实施家庭教育的技能和技巧,家长的教育技能和技巧又主要体现在了解孩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②该研究更侧重于把家长教育素质理解为能力。焦健则将家长素质分为了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特殊素质即我们所说的教育素质,包括正确的教育观念、丰富的教育知识、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一定的教育能力。③赵忠心在其著作中没有具体提到家长教育素质这一概念,而是将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之一归结为家长自身的素质,其中包括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以及家长的文化素养。④杨宝忠认为,家长的教育素养包括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教育态度和教育期望。⑤王铨、赵俊志将家长的教育素质概括为6个方面:现代的教育观念、全面的教子育儿知识、科学的教子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⑥该研究对家长教育素质的概括更为具体,可实际操作性更强。孙宏艳则与王铨和赵俊志的看法相似,认为家长的教育素质,即教育孩子所需要的观念、方法和能力,具体包括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⑦张庆守提出家长教育素质是由多维素质组成的综合性系统结构,应包括品学素养、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等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⑧综上,对于家长教育素质的认识,我国学者们虽然还存在些许差异,但大致可将家长教育素质概括为家长的教育知识、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能力四个方面。目前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究阶段,未能将家长教育素质具体化,使其能够成为可量化、易评价、可实践性强的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因素。

二、关于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研究

(二)家长教育观念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三、关于家长教育知识的研究

关颖将家长教育知识分为“儿童生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儿童卫生保健知识”、“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儿童教育知识”、“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孩子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通过该研究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独生子女家长当中,学过“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识”的家长比例更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其次。赵忠心认为,家长教育子女应具备的知识有:“优生知识”、“儿童青少年生理学知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张庆守指出,家长应掌握的教育子女的知识有应包括关于儿童身心发展和家庭教育基本规律的知识、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法规知识、关于家庭教育目标以及内容和途径的知识、家庭教育基本原则和方法学知识。华桦的调查表明:“家长更主要的家教知识来源于‘自己的经验积累’,占48.1%。换言之,部分家长主要依靠固有的家庭教育理念和传统来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开放而多元的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尚未形成。”金晔在其对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自我导向学习的现状研究中指出: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知识学习的比例高于母亲,学历较高的父母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自我导向性更强,职业工作稳定性高的家长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投入上要高于相对职业不稳定的家长。家长喜欢和常用的学习方式是“自我阅读”,而家长们认为更重要的学习途径是“朋友同事间的交流”和“与教师交流”。该研究主要是针对家长学习教育知识的动机、途径、方式、投入等方面。综上,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知识的研究关注不够,现有研究相对杂乱化、片段化,大多附于其他研究之下,对家长教育知识应然要求的研究不深入具体,缺少对家长教育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获取途径等方面的研究。

四、关于家长教育能力的研究

(一)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界定研究

赵忠心认为,“所谓教育子女的能力,就是运用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促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技能、技巧。”輦輴訛胡海燕认为,家长教育能力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解性认知、理解性情感和理解。

(二)家长教育能力的应然要求

(三)家长教育能力发展的意义与方式研究

关颖认为,家长教育能力的缺陷会导致子女产生不良心理感受,而家长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则是家长教育能力缺陷的关键。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程度远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要,是导致其教育能力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輧輮訛缪建东把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发展阐述为父母的成长,其意义在于它是角色变化、科学育儿的必然需求。他认为父母教育能力拓展方式有:“在生活的过程中向比自己有经验的长辈或者同辈学习、主动通过看书读报或上网查找信息等方式自学、接收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这三种方式基本概括了现有的发展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方式,但不够细致和具体。综上,目前关于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研究较少,从促进家长教育能力发展途径角度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缺少家长教育能力发展水平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素质开展了许多有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家长教育素质的内涵,完善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对家长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应然要求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在对家长教育观念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上还不够深入,缺少对家长教育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掌握状况和获取途径的研究。总的来说,研究内容多侧重于对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对家长教育知识以及教育能力的研究较少,且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的面。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文献法、思辨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居多,比较法、个案法、观察法较少,缺少长期跟踪式的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丰富研究内容的同时增加研究的深度,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根据家长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全面深入地开展家长教育素质的相关研究,为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帮助。

注释:

④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⑤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60、

⑦孙宏艳。父母应具备的教育素质[J]。家庭教育,2007(2):4-10、

许晓辉,庞丽娟。关于新世纪家长教育观念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62-63、

“家长教育观念更新的实验研究”课题组。促进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的实验探索[J]。教育研究,2002(4):67-73、

华桦。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9(10):45-50、

胡海燕。中学生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现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2011、

陈永坤。对话式家长教育研究[D]。武汉:安康师范,2014、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音乐教育;通论性研究;综述

一、社会音乐教育宏观性的理论研究———专论部分

二、社会音乐教育宏观性的理论研究———兼论部分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范文第5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全部资料采用Epidata3.1统计软件进行双录入,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1

二、亲子阅读的基本状况

1.亲子阅读的频率和时长

2.亲子阅读材料的获取方式和材料内容

从调查看,根据孩子自身特点和阅读兴趣选取阅读材料比例更高,根据家长的兴趣或孩子兴趣和要求,家长根据故事的教育价值或内容、情节来选的人分别占40%和30%,还有一些是根据幼儿园老师建议、媒体宣传或朋友介绍来选择的。总体上看,多数家长考虑到了孩子的需求。据调查统计,在阅读内容上选择图画书或绘本的更多,近68%,其次是自然科学类的图书,再次是选择童话书、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的,人数差不多,也有家长选择以文字为主的诗词书,通过访谈,了解了家长选取阅读材料的原因,选用图画书,即绘本的更多,这是因为它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为幼儿叙述故事,即使幼儿还不能阅读文字,仅看图画也能明白故事的内容,而且故事内容贴近孩子生活,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不少家长和孩子的首选。有关自然科学的书刊以描述科学趣闻为主,适合好奇心旺盛、喜欢探索的孩子阅读,也是家长选择的重要内容。

3.家长的亲子阅读活动目标和情绪体验

调查发现,家长的亲子阅读活动目标以教育孩子为目的的更多,达到了82.5%,其次是认知占63.7%和情感占52.6%,对家长在与孩子共读时的情感体验调查显示,22%的家长明确表示非常愉快,33%的家长感到比较愉快,39%的家长表示“有时愉快,有时麻烦”,这其中有部分家长本来不愿意与孩子共读,是孩子有要求后才陪着阅读的。

三、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状况

1.家长对幼儿道德教育概念和责任的认识

2.家长对幼儿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

我们列出14种德目,“您觉得以下选项哪些属于幼儿道德教育的内容?(可多选)”,结果家长选择善良的占91%,爱心的占84%,诚实的占83%,责任感的占80%,勇敢、友谊、勤劳、宽恕的也在60%以上。笔者在访谈家长过程中,现场拿出包含道德教育具体内容的图画书请家长指认,结果家长选择的图画书作为德育内容的频数与问卷所答基本一致。

3.家长对幼儿道德教育途径和方式的认识

调查发现,67.3%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和家庭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孩子施加教育,开展“家园共育”;26.2%的家长认为是针对孩子日常生活,家长有意识地进行教育孩子。

四、亲子阅读对幼儿道德认知的促进作用

1.在亲子阅读中发挥道德教育作用的频率调查发现,84.8%的家长是通过利用日常生活事件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意识地利用亲子阅读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人只有12.3%,

还有近3%的家长利用看动画的机会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日常教育,主要利用生活事件对孩子进行教育,而较少家长会利用亲子阅读进行德育。说明尚未意识到亲子阅读中的德育价值。

2.亲子阅读后幼儿道德行为的变化

“您与孩子一起阅读后,您孩子的言行举止有没有改变?”97.7%的家长表示在其言行举止均往好的方向发展,孩子逐渐养成好习惯,但也有2.3%的孩子没有任何改变,往坏的方向改变的孩子为零,笔者在访谈中向家长了解怎样确定这种变化是亲子阅读带来的?有家长举例说道:“自从与孩子一起阅读了小蛇散步这本绘本以后,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学着小蛇说‘这点小事难不倒我’,自己克服困难。以前没觉得效果那么明显,现在可能因为孩子阅读多了,也有意识了,效果也明显了。”

3.亲子阅读后幼儿道德认知的提高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 代际因果关系 农村教育 基础教育普及政策

一、 引言

杨东平(2006)指出,在这个政策推行过程中,考试和留级基本上被取消(在一些地方没有完全取消考试,但考试只是作为一种参考而不再是选拔学生的手段),因此,当时适龄子女能否上学以及接受的教育程度主要决定于当地的办学条件,与子女本身的能力无关。

三、 计量模型设定

考虑子女的教育决定模型简化形式(Reduced Form):

于是(1)式变为

yij=δ1Edumj+Γ1hmj+Fmj+δ2Edufj+Γ2hfj+Ffj+εcij (2)

在模型(2)中,我们感兴趣的是 δ1 和 δ2 大小,但是模型中父母的教育 Edu 同父母的遗传因素 h和 父母的个人特征 F 之间,以及这些变量相互之间都可能存在相关关系。以母亲教育为例,

hmj=γ1Edumj+γ2Edufj+b1hfj+b2Fmj+b3Ffj+ζmj (3)

Edumj=λ1Edufj+λ2hmj+λ3Fmj+λ4Ffj+ξmj (4)

yij=δ1Edumj+Fmj+δ2Edufj+Ffj+ucij(5)

其中,ucij=Γ1hmj+Γ2hfj+εcij

根据方程(3)和方程(4),我们有 E(ucij|Edumj,Edufj,Fmj,Ffj) ≠0、在一般情况下, Edumj 与遗传因素 hmj 存在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直接估计方程(5)得到的 δ1 和 δ2 是向上偏误的。我们可以使用父母教育的工具变量来控制 h 的影响,使用工具变量的两阶段估计模型可以简单设定如下:

方程(6)是第二阶段估计方程,其中 Edup 代表父亲或者母亲教育年限。 X 是其他控制变量。方程(7)是阶段估计方程,其中 IVEp 是父母教育的工具变量。

四、 数据描述

(一) 数据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由国内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于2003年春天调查的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截面数据――国内家庭收入调查农村部分(简称 2002 CHIP)。调查涉及了分布在22个省、自治区、直辖的122个县和961个行政村的9200个农村家庭这22个省是: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新疆。。样本从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调查的大样本中随机抽选出来,调查变量包括影响个人收入的各种因素以及各种背景特征。同时调查对象涵盖了家庭中所有子女,还包括离家的子女。

(二) 基础教育普及政策对父母教育的影响

2、 括内为标准差。

(三) 主要变量描述

五、 估计结果

(一) 合并样本的估计结果

我们估计了三个模型:单独的母亲教育、单独的父亲教育以及同时考虑父母亲教育的模型。同时包括父母亲教育在同一回归方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排除父母的选择性婚姻行为。阶段估计即估计方程(7)的结果显示在表4中。根据表4中可以看到工具变量(mompol或者fathpol)的估计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与不受影响的母亲相比,受影响的母亲教育年限平均增加了3.92年左右。与不受影响的父亲相比,受影响的父亲教育年限增加了3.02年左右。

(二) 儿子和女儿样本的估计结果

下面我们分别估计父母亲教育对儿子和女儿教育的影响。前面我们看到基础教育普及政策对父母亲教育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因此,为节约篇幅,本文就省略阶段估计结果,第二阶段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

六、 样本选择和稳健性检验

阶段估计结果显示在表7中(为节约篇幅这里只给出主要变量的估计结果)。女儿和儿子分别表示女儿样本和儿子样本。和全样本估计的差不多,主要变量估计系数基本上显著为正。值得注意的是,基础教育对不同群体父母亲教育的影响确实有差别,来自中农家庭、地主以及富农家庭母亲受政策影响更大,教育年限增加了4.2年左右。影响更小的是来自贫(雇)农和下中农家庭的母亲,其教育年限只增加了3.6年左右。来自中农家庭、地主以及富农家庭父亲受政策影响更大,教育年限增加了3.4年左右。影响更小的是来自贫(雇)农和下中农家庭的父亲,其教育年限只增加了3年左右(在儿子样本中只有2.79年)。

由于农村多数地方受到资源限制都实行短学制(7年初中小学),而城则一般实行的是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的学制,从而两地的教育年限可比性较差,我们没有进一步综合两地的样本来分析父母教育年限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Behrman, J。 R。and M。 R。 Rosenzweig, 2002, “Does Increasing Womens Schooling Raise the Schooling of the Next Gener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92(1), 323 334、

Black, S。 E。, P。 J。 Devereux and K。 G。 Salvanes, 2005, “Why the Apple Doesnt Fall Far: Understanding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95(1), 437 449、

Brown, P。 H。, 2006, “Parental Education and Investment in Childrens Human Capital in Rural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 54(4), 759 789、

Brown, P。 H。 and A。 Park, 2002, “Education 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a,”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 21, 523 541、

Li, H。, J。 Zhang and Y。 Zeng, 2008, “The Quantity Quality Trade off of Childre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Identification Using Chinese Twins,” Demography, 45(1), 223 243、

Oreopoulos, P。, M。E。 Page and A。H。 Stevens, 2006, “The Intergenerational Effects of Compulsory Schooling,”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 24(4), 729 760、

Plug, E。, 2004、“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Mothers Schooling on Childrens Schooling Using a Sample of Adopte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1),358 368、

李春玲,2003、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国内社会科学第3期68―89页。

杨东平,2006、国内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出版社7月版。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3

当我们走进各大书城,就不难发现,亲子图书在场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分类,而是包含在家庭教育当中,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虽然亲子教育已经逐渐为人所知,但作为图书分类,却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特别是在大陆,许多家长甚至只知道家庭教育图书,谈及亲子教育更不知所云。在台湾,出版亲子图书的大概有时报出版、天下文化、日月文化的大好书屋、台视文化、三采文化、人类文化、风车图书、小鲁文化、幼福文化、亲亲文化等,相对比较集中;而大陆则相对比较分散,许多出版社似乎都尝试出版过类似图书,相对集中的只有朝华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国内妇女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国内少儿出版社、上海少儿出版社、吉林少儿出版社、明天出版社、大象出版社等。我们从图书场销售的家庭教育的图书中,挑选出亲子图书进行比较,大概发现流行场的亲子图书有以下两大类别。

一。理论类。此类图书主要从亲子教育的各种理论进行分析,包含教育法、教育培训、经验交流等。

教育法方面,主要从教育理论方面来阐述教育方法论。比如台湾时报出版的刘墉生活cafe:8分钟搞懂孩子的心,就是从刘墉教育学来回答以下问题:两代之间一定有鸿沟,还是只有你进退都失守?你常搞不懂孩子在想什么?为什么你要他往西,他偏偏要往东?你也搞不懂自己该怎么做? 新的时代,就应该要有新的语言!于是这种教育法不得不去关注。

二。实践类。此类图书更多提倡亲子教育所应该做的实事和做法。国内妇女出版社出版的怎样做父母・小学生家长读本,它就全面地论述了如何指导孩子做人、学习、健体、健心、生活、审美、实践、创新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收集了大量的实例,据事论理,深入浅出,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台湾大好书屋出版的体验式教育,让baby变boss!,更结合新的教育模式――体验式教育,来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实践。

随着本土亲子教育的受重视,亲子图书本土作家崛起,也开始逐渐统治此类图书场。我们先来看看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截止今年5月亲子类图书零售排行榜的情况:

然而,尽管场上亲子教育的图书所占比率不低,但图书销售码洋并不是特别理想。以下是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统计数据: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从2004年到2006年,亲子图书的销售情况呈下滑趋势,从2007年起开始回升,截止今年4月,亲子图书已经基本恢复原先场。这里面与出版社出版的亲子图书热潮有关。2004年伊始,亲子教育在大陆刚兴起不久,国外的许多亲子图书的畅销,大大刺激了出版社的眼球,引进出版的亲子图书日益增多,然而,大陆的家长并不是特别理解亲子教育,在出版社的大力宣传下,亲子图书也不过是一阵浮华,根本无法深入人心,但到2008年开始,当亲子教育已经摆在众多家长面前的时候,亲子教育已然成为不可忽视的课题,在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亲子教育知识的同时,图书阅读成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断,未来亲子图书的场将不可估量,关键的是,如何去捕获家长们的心。

家长问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亲子图书

图书出版是直接面向读者的,那么亲子图书的读者――家长们是怎么看待亲子教育和亲子图书呢?为了得到答案,笔者特做了份问卷,分发到家长当中,问卷共收回231份,以下是我们收到的调查结果:

分析得出:关注亲子教育的女性占了相当大一部分,而且年龄集中在31岁~39岁之间。

二。了解亲子教育的目的。

为了了解怎么教育好孩子,更好地促进孩子成长,检测自己教育孩子是否合理,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孩子的情感观、道德观、人性观等,更好地建立一个和谐、健康、幸福的家庭。

分析得出:专家讲座(沙龙)是家长们获取的亲子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图书阅读次之。家长们平时也关注和网络,注重相互间的交流。因此,亲子图书并未深入家长的心。

四。选择与建议。

1、选择亲子教育类图书标准是要新颖、健康、自然。我个人认为当今出版社在策划出版亲子类图书时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健全的人。

2、对天才孩子的教育等书籍比较感兴趣,选择这类书希望能在其中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3、多出点像冯德全老师的零度方案探讨教育理念图书。

4、以对孩子思想引导的方法为标准,希望理论少一点,实际的案例分析对策多一点。

5、思想类的,希望多些理论并有可选择性。

7、书太多,没有系统性,不知道要选择哪些书。

经验谈:我们是为何策划此类图书

从以上家长的问卷中,我们已经可以粗略得知,如今,场上什么样的亲子图书更受欢迎。现在,我们结合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9年1~4月的亲子教育畅销书top5排行榜:

如果笔者的表述还不够清晰,让看官还是无法理解,那请继续关注,以下四位嘉宾的经验之谈,我想,许多东西就已经不言而喻了。

嘉宾1

新体验: 让孩子从小走向实践

书名:慢养

作者:黑幼龙 全家

出版时间:2009年6月

出版社:出版社

作品定价:28元

慢养是由台湾著名作家黑幼龙的黑幼龙慢养教育和黑+的幸福秘密两本书合二为一,这两本书在台湾都是很畅销的亲子图书。由于黑幼龙家有四个性格不同的孩子,又从台湾奔波到美国,其中的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都是孩子很难接受的。本书针对孩子成长的各种问题,通过自身的体会和感受,通过黑幼龙一家的故事阐述开来。

嘉宾2

新体验: 让孩子从小走向实践

书名:体验式教育,让Baby变Boss

作者:林梅芳

出版时间:2009年2月

出版社: 大好书屋

定价:250元新台币

当今的小孩,他们生长在一个富裕的时代,也生长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这都已经不同过去我们的那个时代,也不像我们以往那么自立。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孩子亲身体验的机会就更少了。2008年出现的金融危机,更使得就业的压力更加明显,孩子将来能否适应社会的问题更加引发关注。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亲身体验性,让他们学会用手去摸、用眼去观察等,显得非常重要的。

我们也看到,台湾已经出现了体验式教育基地,这种基地通过模拟未来世界的可能性,以供孩子进行亲身体验生活。如果孩子幻想当飞行员到太空,就可以在这个基地里真实地体验到当飞行员的感觉。这样,孩子就可以在他们尚小的时候,实践自己的梦想,即使未来他们的人生轨迹并没有走向当初的理想,但这种体验也会让他们牢记一生。在这种教育基地的启发下,我们也就策划了这本书。

这本书从出版到现在已经印刷到第七次了,销售已经达到7000本了,这在台湾也是很不容易的。提倡创新的体验式教育,也是这本书之所以取胜的重要原因。

嘉宾3

作者:云晓

出版时间: 2008年7月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定价:30元

书名:培养完美女孩的100个细节

作者:云晓

出版时间:2008年8月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定价:30元

嘉宾4

故事性: 引进版图书畅销的主打牌

书名:哈佛家训――一位哈佛博士的教子课本

作者:威廉・贝纳德

出版时间: 2007年6月

出版社:

国内妇女出版社

定价:29.80元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4

1、教学亲子活动

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专门设置教学亲子活动,例如,在元旦节制作贺卡、认识警察、认识红绿灯、学习消防常识、增强危机意识、表演爱心情景剧等家长与幼儿共同合作的亲子活动。专门设置教学亲子活动,不仅达到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学习文化知识的目的,而且还达到了亲子教育的目的,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

2、社会协作活动

结合社会团体的力量,组织家长与孩子一同参加家庭才艺展示、家庭合作作画、家庭商场购物、家庭互动游戏等,这有利于让幼儿融入集体的竞争中去,提高与家长的配合度,并融入社会活动中去,感受浓厚的亲子之情。

3、谈话活动

4、读书活动

二、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的策略

1、加强亲子教育的宣传工作

2、提高教师的专注亲子教育能力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幼儿期 亲子关系 文化分结构说

学龄前教育在当今国内的教育领域中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亲子早教机构众多,亲子教育成为家庭中的重要事务。通过与早教机构中的教师进行沟通可知,目前的家庭教育存在较多的问题,存在家长给幼儿施加过重压力,家长对幼儿主要运用训诫式教育方法,家长陪伴幼儿的时间较少等问题。幼儿存在生活上完全依赖家长,模仿父母行为等现象,家庭的交流模式和生活方式影响幼儿的认知。影响着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导致亲子关幼儿期系紧张。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幼儿期

幼儿期主要是指在我国教育中的学前阶段,将年龄定义为3-6周岁之间,属于学前阶段的后期。

(二)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主要是指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需要将血缘作为关系判定的基础,以教育、抚养和赡养为内容,促进了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的统一。

(三)文化分结构

文化分结构主要包括中结构、表结构和深结构三种。在这三结构的基础上,巴登尼玛教授对文化分结构说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增加了文化制度,文化制度又衍生出价值、行为和信仰,其形成和发展既受制于文化的内部次结构,也制约、维护和平衡着另三个次的文化现象的正常运行。各之间既相互影响又密切联系。

二、亲子关系的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选择

本次研究中的样本选择限定条件为:幼儿的年龄需要控制在3-6岁,父母为能够掌握教育权和抚养权的正常小家庭。本文主要是对三家幼儿园的亲子关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样本对象的选择坚持可行性和适宜性原则。

(二) {查结果统计

主要是对3家幼儿园中的10组家庭亲子关系进行分析,得到如下数据信息,调研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面对面交谈进行分析可知,家长与幼儿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游戏、聊天、外出旅游和亲子阅读等,家长将其作为与幼儿互动的主要方式。价值主要表现为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尊重和平等对待幼儿等。制度主要表现为要求幼儿尊重长辈、听取大人意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讲卫生懂礼貌、独立解决问题等。信仰主要表现为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追求太多成功或体验、追求多样性的生活体验、享受生活的美好、追求自己与家人的共同幸福等。

三、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建议

(一)更新家庭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直接影响家庭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信仰,我国的亲子关系长期受“天父地母”和“男外女内”观念影响较大,虽然该种观念能够保证家庭物质收入的稳定和家庭内部秩序的有效维持。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开始与男性一起承担家庭和社会事务,促使男性开始回归家庭,开始与女性一起承担家庭中的事务,亲子关系的建立成为维护家庭和谐稳定的保证。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更新家庭观念。首先,教育专注人员需要带动社会舆论,强调其在亲子教育和亲子互动中的重要性,宣传全新的家庭观念,充分利用媒体在信息时代的作用,引导社会舆论发展、更新社会观念。其次,幼儿园需要肩负起责任,在幼儿园内部举办专家座谈和亲子游园活动,充分发挥亲子关系的作用,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构建。

(二)提高家长素质,构建和谐的家庭文化环境

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家庭的观念和亲子的教育意识。调查分析显示,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父母,在亲子关系的认识上要比学历低的父母更加开明和科学。由此可见家长掌握大量的专注养育知识,对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具有重要性。首先,要求家长要正确认识亲子关系,明确亲子关系的特征和含义,在亲子关系建立过程中,父母中的一方不能“教而不养”或“养而不教”,需要对亲子关系有了完整的认识后,才会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次,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要求父母要接受全新的教育邻面,筛选出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正确理解亲子关系,对亲子关系进行正确评价。要求需要不断的调整教养方法和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的形式,对我国幼儿亲子关系的文化分结构学说进行分析,将文化分结构学说作为主要理论研究工具,对亲子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家庭会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分结构学说,与家庭的观念和家长素质有直接关系。要想构建良好的幼儿期亲子关系,需要更新家庭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家长素质,构建和谐的家庭文化环境,促进家庭中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琳,李龙凤等。ODD儿童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特点[J]。国内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03)。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6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的句子开篇,又分别以其中的八个观点为各章题目,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对儿童言行提出要求,核心思想是做人,做一个具有“忠、孝、礼、仪、智、信、仁、勇”道德品质的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育人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爱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透过孔子这段话让我们再次明确了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文化知识学习之间的先后关系,也就是成才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教育的要义不是学习文化知识,而是良好行为习惯与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他谆谆教诲弟子们如何做人。他认为做人首先必须遵循孝道,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其次是恪守悌道,出门就要尊敬兄长。这兄长不只是有血缘关系的嫡亲兄长或家族兄弟,更要善于接纳来自四海之内的众多兄弟。其次,个人的行为一定要谨慎,说话要守信用,前者是对自己的要求,后者是与人交往的态度。这还不够,作为一个真正的仁者,要有博爱的胸怀,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要成为仁者,还得积极主动地向仁者学习。这是孔子的人才培养观,也是自孔子之后二千多年来国内人的教育模式。

“‘绘事后素’、礼后于仁”的哲学观。当真正领悟并践行了孝道、悌道、仁道之后,也就是成人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孔子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放在了更后,这正是他和学生子夏所说的“绘事后素、礼后于仁”(论语・八佾)的哲学观点。“绘事后素”指的是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绘画,比喻有良好的质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礼后于仁,指的是先成为仁者,然后去学习礼。“人而不仁,如礼何?”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孝弟之心是做人的根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恪守与践行孝弟之道是人生的个功课,也是君子必须致力的更根本的修养。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综述

家庭作为青少年生活的载体,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更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今后一生的发展。

一、我国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

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之理论基础研究

(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基于教育学视角。学者们多是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出发,分析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余毅震等通过对调查测量结果的分析,指出父母教育方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何晓燕等提出不良的亲子关系,尤其是频繁的亲子冲突不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甚至出现行为。谭亚菲则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认为父母干预子女行为的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呈正相关。

(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基于心理学视角。就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的心理学基础而言,学者们大多做了许多微观的研究。张璐等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影响的角度,指出父母应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 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 使孩子更好地发展亲社会行为。

纵观已有的理论基础研究,多是基于教育学与心理学面,其他相关理论基础缺乏。因此,研究者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从其他相关学科中汲取养分,促进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理论研究的深入,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的实施策略研究

(1)父母是改变的主体。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其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既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要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建立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还要改变不良教养方式,并以身作则。

(2)学校与社会教育所做的尝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单靠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付出,不如联合学校与社会一起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效果来得快。很多学者提出要尝试课程改革,如运用阅读疗法、绘画疗法、写作疗法等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理论概括不足

总体来讲,经验介绍居多,理论探讨较少。已有的研究多停留在教育学面上,多是“浅谈”“浅析”。引进的研究多,自己的研究少;呼吁性的多,研究性的少。

2、忽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性

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父母抚养家庭子女与祖辈抚养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在表现形式、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具有其独特价值。

3、轻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机制研究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构筑完善的家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则是其中的基础工程。家长的个人素养参差不齐,需要专注的心理健康工作者进行有效引导,开展科学、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 儒家德育;人文色彩;人格养成;有效性

儒家德育思想是具有强烈本土色彩的伦理文化。它以立德育人为主旨,以培养君子人格为依归,以仁义礼智为内容,通过对人性本善的理论预设,基于其所独有的德育方法,自成一套系统而严密的人格养成体系。这一体系在当今国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多元文化体系安康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与强大的亲和力,彰显着它所特有的国内特色与东方魅力。

从儒家德育的理论特征看,它有着浓郁的人文特性、高尚的道德旨趣、突出的践行特征、鲜活的生活气息以及饱满的情感力量,合理论与实践、情感与理性、教化与养育于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德育观及马克思主义国内化之必不可少的重要辅助,更是凸显安康文化及国人人格软实力的主要来源。

在儒家德育的上述理论特征中,人文特性是其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的核心、突出特征,贯穿于其它特征之中。它通过“以文化人”“仁之实”“仁之方”等内涵彰显自身,从而倡导一种集人、文、教、养、爱、理、知、行于一的寓教于养、寓养于教、有教有养、教养合一的人格养成观。这一人格观通过对主体现实生活的肯定、仁爱情感的激发、德的践行以及社会人文的营造,以润物细无声而充满温情的方式,有力、有效、有爱地弥补了当前人格养成教育的不足,表现出强劲的有效性。

一、儒家德育人文特性之“以文化人”及其对人格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儒家德育生于儒学,儒学的人文特性是学界所公认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1] ,“孔子关注人及人类社会,并不断地进行追问,试图寻找自己的答案,整部论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2]简言之,关注人及其社会、赋人以文是儒学自论语开始就形成的精神传统。

更为重要的是,从个体面看,彬彬君子是庠教的理想;从社会面看,人文风貌是庠教目标,都显而易见地表明着“以文化人”与人格养成之间的相生关系:文化与人格是相济相生的。的确,文化与人格的相济相生,早已为人类文化学、教育学及心理学所肯定:“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人格,即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内化及个体社会化后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气质、性格、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8]“人在自身人格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中又进行着文化的传承、习得与更新,创造出新的文化。”[9]简言之,文化促成人格,人格传承并创生文化。

同理,在儒家德育这里,个体因文化而文质彬彬,社会因个体文质彬彬而有礼。换句话说,要想成就人格,文化教育与社会风气都具有十分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在我国当前的人格教育中,主要依靠对象还是学校、家庭等传统方式,而社会人文的建构等文化力量还远未起到其应有的影响及主导作用。由此,儒家德育人文特性中的“以文化人”对当前人格教育模式的指引甚至警示作用显而易见:人格教育不光是学校德育及家庭教育的说教与引导,更是社会人文氛围的营造与熏习。社会人文环境的营造与熏习,从更为广义的角度讲,也可称之为教养。与之对应,人格之成,不光在教,还得有养,是教与养的结果。显然,儒家德育人文特性从对人及其生的重视,到“以文化人”的主张,实际是在倡导一种视人为主体,从人的生活实际出发,在人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寓教于养、寓B于教、教中有养、养中有教的教育旨趣。这一旨趣,无论是从人格与文化的辩证关系讲,还是从人格教育实际效果看,都是贴切实际、较易操作又极具效力的。

二、儒家德育人文特性之“仁之实”及其对人格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合起来看,亲亲孝悌之仁表明,在个体践行面,如果一个人都不能对自己亲人施以关爱友好的话,那么他便很难对非亲之他人施以关爱友好,而个体人格也因缺少根基而无法成就。从这个意义上讲,亲亲孝悌之仁,通过个体与亲人之爱的表达与践行,在继续强化儒学人文特性的同时,还分别从家庭融洽与个体践行两个方面展现出它对人格养成教育所起的基础作用。的确,从当前人格教育来看,孝道的实施与效果均十分有限。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独生子女较为普遍的时代,子女或忙于自己学业、事业,或习惯父母关怀,很少有机会施爱父母并予以践行。因此,返回家庭之本,从与家人的相处对待开始,让子女体会亲人之爱、知道亲人之爱、承担亲人之爱、感恩亲人之爱,才是挺立人格的根基,而从家庭起步的亲亲孝悌挺立之实际也预设着儒学的人格养成从一开始便是有教有养、教养合一的。这显然有益更有助于解决当前人格教育中相对重教轻养的教育困境。

总起来看,“仁之实”由“孝悌”到“爱人”“亲亲”到“泛爱众”,儒学的人文色彩早已彰显无疑,它甚至可以说是儒学人文特性更直白、更有力、更温暖的证明。这证明,一方面,在个体表达自己与亲人及他人之爱的践行中,以“润物细无声”之态养育、教化、挺立、成就个体人格,从而使得儒学自成个体之德育;另一方面,这一证明还将个体情感与理、自我确定与社会关系、家庭养育与家庭社会教化、德性成就与行为规范、现实生活与理想社会等对举视角自然浑成地统一于个体的人格挺立中,这显然还有利于解决当前人格教育中理性有余情感不足、重学校轻社会及家庭等舍本逐末、有失中和、效率不高等不当之处,从而折射出它所蕴含的效力光芒。

三、儒家德育人文色彩之“仁之方”及其对人格养成教育的有效性

合起来看,实现“仁之实”,成就人我人格,体现仁爱的“仁之方”有二:其一,自己挺立,也帮他人挺立;自己达到,也帮他人达到,又称忠道;其二,自己不希望被对待的,也不要这样对待他人,又称恕道。忠道指明人格挺立的方法――在挺立他人中挺立自身。也就是说,挺立自身与挺立他人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挺立他人还是挺立自身的有益促进,甚至是先决条件。这样看来,挺立他人会有两种情形:一是为挺立自身而挺立他人,其动机与目的都是挺立自身,挺立他人是手段,表现出一定的自私心;二是为挺立他人且在挺立他人的过程中挺立自身,动机是挺立他人,目的是挺立自身与他人,也即纯粹挺立他人,挺立自身是客观效果,体现彻底的仁爱心。

前一种情形显然并不符合儒家的亲亲爱人之仁,因为它在动机上是出于满足自身的需要,在情感上也不是出于对他人的爱而行动。这显然与“仁之实”相违背。因此,由此而挺立的人格, 要么并非儒家人格,要么无法挺立。对此,以防出于私心挺立他人,恕道从否定角度讲明,自己不希望他人挺立自己实是为他人自身,因此,自己也不要只为挺立你自己而挺立他人。合而言之,忠道以积极有为的方式指明了挺立人格的方法,而恕道则以有所不为的方式巩固了挺立人格的方法。二者,一正一反,将无私仁爱他人视为成就人格(包括他人与自身)的首要条件,在成人成己中表现出真正的博施济众式的人道精神,从而将儒学及其德育的人文特性予以落实。

在具体践行上,忠恕达仁表现为:“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3]478个体与他人的交往对待中,如能做到谦虚恭敬、宽容大量、自信诚信、聪敏迅捷、施恩惠及这五种德行,那么就达到仁了。也就是说,个体如果能在德性、胸怀、才干、品性等各方面分别以“恭宽信敏惠”为标准来践行忠恕之道的话,那么也就符合仁,成就人格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恭宽信敏惠”是个体践行忠恕之道的基本要求。换言之,不是人人都具备践行忠恕之道的能力的,个体如果没有谦虚恭敬的践行态度,不具备相应的理性或道德认知能力,也没有惠及他人的宽广胸怀是很难保证他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是出于自私心,而是出于他人的真实需要并得以持续下去。

由此可见,“仁之方”以同理心为基础,以“恭宽信敏惠”为个体德行的基本要求,从情感与理性两方面,将自身人格挺立与他人人格挺立统一在一起,使得人我人格都合情合理地挺立起来。与之对应,儒家德育的人文特性,也分别从人、文、化、教、养、仁、亲、爱、忠、恕中,在情感上,将爱(仁爱)由个人家庭社会一步步推广开来;在践行上,基于将心比心,按“恭宽信敏惠”的要求由个人家庭社会一步步表达出来。在爱的倾注与表达中,个体人格之文化、孝道、情感、践行等相应实现出来。更为惊喜的是,他人人格在这种人文之爱的倾注与践行中得以挺立,社会风貌在一片人文之爱中呈现出有礼温情,个体人格也在自己对他人之爱的付出与践行,以及社会人文的习熏中,以生活滋养之势逐渐有教、有养、有知、有行而挺立成就。

显然,“仁之方”表明儒学矢志人文育人的致思旨趣不是一句“亲亲爱人”或是“以文化人”的空大口,而是以爱为实、基于同理的个体践行之。它在爱之情感的驱使下,让个体践行保持持久饱满的动力,使个体热衷德行;在同理之心的考量下,让个体践行保障了推广边界,社会呈现无私风貌,更终人我人格在相互践行中得以成就以至升华。当然,这一成就同样也是养教合一、以德育人的,因而儒学自带德育性能,与德育相济相生。可以大胆的讲,基于无私之爱的“仁之方”是缓解及调解当前场经济所带来的道德滑坡的有力引导,它可在发展个体个性人格的同时,通过对他人之爱的践行与落实,营造一种温暖、和谐、爱他的德育观,促成个体自爱与爱人合一的人格养成。这显然对于纠正当前人格教育中的偏颇有着相当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荣照。儒家普世伦理与现代社会[J]。孔子研究,2012(6):10、

[2]蔡先金。孔子人生哲学要解[J]。孔子研究,2012(4):5、

[3]来可泓。论语直解[M]。上海:复旦出版社,2000、

[6]徐洪兴。孟子直解[M]。上海:复旦出版社,2004:7、

[8]杨秀莲。文化与人格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6(12):7、

亲子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 学业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父母教养方式

一、问题提出

学生学业成绩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内因来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如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等。从外因来看,它包括社会环境,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文化传统等;家庭教育环境,如家长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价值观、人才观、期望值等;学校教育,如教学设施、校园文化氛围、教师素质、校长办学思想等等。本研究在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家长文化水平、职业因素等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作一次综合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供某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为我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1)对高中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对其学业成绩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父母教养方式已不是造成学习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学业成绩与父母教养方式在大多数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相关,可以说高中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已较强,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但父亲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仍有较大消极影响,父母是否偏爱、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也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2)学生学业成绩与父亲的文化程度不相关,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

(3)父母的职业并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直接因素,但有一定的关系。

三、讨论与建议

(1)一提起家庭教育环境,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对儿童的影响较大,这一点已达成了共识。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了高中生的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关系,一方面说明了高中生的学习同样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靠学校单方面的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对学生而言是不够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同时也指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复杂的任务。”学校作为更能动的力量,若能主动连接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营造起大德育体系,对提高教育整体效益也许会有很大作用。

目前我校的家校合作唯一方式就是家长会。国内青少年研究中心已将新型家长会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探索出的家长会形式有:交流式、对话讨论式、专家报告式、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家长会的内容也涉及到学生成长过程的多个方面,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的使家庭教育环境得到优化,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值得借鉴。

(3)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很大的相关性,可以说明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不同影响,也说明了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上的不同需求,父亲的肯定认可称赞,母亲的关爱理解照顾对高中生来说更重要。

高中生追求民主、平等、自主、自强,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充分发挥,父母要通过与子女的交流来表达对他们的爱与关怀,要时刻关注子女的情感状态,并给予积极的疏导。不断鼓励子女所取得的进步与成绩,以培养他们的能力信念与自信心。还要尊重并支持子女正确的思想观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父母要与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父母的言行举止要让子女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

(4)父母的职业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一定关系,说明不同职业的父母会为子女提供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岗工人家庭,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省吃俭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有一股奋斗精神,其独立性、进取性就强。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自知识分子家庭明显较学业成绩较差学生多,说明知识分子家庭在培养孩子的方式上是有优势的。学业成绩较差学生父母一方是干部的(特别是母亲是干部的)明显多,干部家庭在培养孩子上有什么劣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中学生心理研究综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 中学生心理发展 研究综述

一、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一)父母教养方式界定

(二)父母教养方式类型

(三)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探求教养方式背后的影响因素。这期间,国外学者既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社会经济地位及父母体验到的压力和社会支持等家庭系统以外更广阔的面出发,又从家庭系统内部的一些因素,从儿童特征入手,较全面地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养行为的影响因素。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差异。肖文娥等人(2002)研究发现母亲更多地采用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而父亲则更多采用专制型、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上,父亲和母亲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二、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们对亲子关系的维度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作出划分,并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国内的学者也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心理诸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青少年的学校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少年的高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的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

有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家庭,其子女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之一。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倾向于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理解。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就越容易对子女采取过渡保护、干涉、惩罚、严厉或是偏爱等消极的教养方式。不健康的教养方式很容易使子女产生异常心理。

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父母给子女一个情感温暖、理解的环境,施予理智的爱,子女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小,而对子女采取不当的教养方式和表达负性情感越多,越会增大子女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因此,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的成长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应引起所有有关人士的关注,呼吁积极改进父母的教养方式,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南京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3]左占伟。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发展特点研究,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8、

[5]阳德华。父母教育行为与初中儿童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教育导刊,2000,6、

[6]刘建榕。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优势家庭教养方式的探究,四川心理科学,2001,2、

中学生心理研究综述范文第2篇

[3]Hall, Alex S,Parsons,Jeffrey。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oct2001 vol,23 issue 4:312-328、

[6]Beard k w。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aiton。Cyberpsychology & Behbavior,2001,4(3)337-383、

[7]陈淑惠。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 安康心理学刊, 2003, 45( 3) : 279 -294、

[8]周治金,杨文娇。 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的初步编制。 国内心理卫生杂志 2006年,20(11) 754-756、

[9]杨晓峰,郑雪。 生网络成瘾的量表编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国内特殊教育2008,565-71、

[10]刘惠军,樊励方,国雪利。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国内学校卫生2009,30(7) 597-599、

[11]陈秀红。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家庭干预研究―家庭功能理论视角。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4]JU-YU YEN, CHENG-FANG YEN, CHENG-CHUNG CHEN, SUE-HUEI CHEN, and CHIH-HUNG KO。 Family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ubstance Use Experience in Taiwanese Adolescents Cyber psychology Behavior, 2007,10(3)323-329、

[16]谢晶。 国内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16(3) 294-296、

[20]谭文芳。 生网络使用动机、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之关系研究。 国内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4(3) 245-247、

[23]傅晋斌生网络成瘾倾向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安康师范研究生学报2009,16,(1) 124-127、

[24]王立皓, 童杰辉。 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11( 2) 。 94- 96、

[25]翟成蹊,陈舒音。 生网络成瘾类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探讨。 科技信息2007,24:104、

[26]梁宁建,吴明证。 生网络成瘾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 2006, 29( 2) : 294- 296、

中学生心理研究综述范文第3篇

(四)公示语的成果应用问题

尽管学术界对公示语的英译研究如火如荼,但在现实语言环境中,问题依然出不穷,误译现象仍在重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直存在着“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所谓“两头热”,就是群众和专家学者两头热,所谓“中间冷”,就是政策职能部门中间 冷[32]。也就是说,政策职能部门对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和标准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的质量检测、评价体系和有关法规还很不健全,政策、职能机构、翻译服务机构、标识制作机构之间的协调和体系化质量监管机制还很薄弱。因此,应该加强学术研究和国家标准制定及地方标准规范之间的联系,通过政策行为积极有效地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现实当中去,使其发挥应有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功能。

五、趋向预测

我国公示语翻译研究至今方兴未艾,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局部不乏深邃观点和独到见解,但就整体而言,在深度和广度仍有研究空间,还有很多值得开垦之处。

首先,拓展研究范围。目前学者们对中文牌、标、警示语等公示语翻译规范研究较多,但其他类型的,如社会宣传、广告口、会议横幅、体育赛事宣传语等文本的翻译问题有待更近一步的拓宽和规范。此外,“诸如环境保护、危机管理、安检防恐、无障碍设施、规约制度、城交通、景点解说、应急救助等方面的公示语是国内明显‘空缺’或‘急需’的,系统引进是当务之急。”[26](30)

其次,重视实证研究。这是公示语英译研究中的一个新趋势,尤其是接受者信息反馈工作在国内做得还很少,其实证研究更有空间。因此,应积极采用样本研究、问卷调查、海外考察、误译问题定性与定量评估等多种手段全面了解外籍人士对公示语翻译与使用的反馈意见,以便取得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数据,实施更有价值的实证研究。同时,加强中外译者、国内外专家的有效合作,从而使公示语英译研究以更具规模、更具实证性、更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式不断发展。

更后,加强交叉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公示语英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趋势明显,这就要求今后的公示语翻译与其它学科和领域的结合研究应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譬如,公示语翻译可与美学、语境学、语用学、认知科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结合以及生态环保、城生态建设、城形象建设、经济建设等项目或工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6] 杨永和。 我国新世纪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 外语教学, 2009、 30(3): 104?108、

[7] 杨全红。 也谈汉英公示语的翻译[J]。 国内翻译, 2005、 26(6): 43?46、

[8] 戴宗显, 吕和发。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伦敦为例[J]。 国内翻译, 2005、 26(6): 38?42、

[10] 北竹, 单爱民。 谈英语公示用语的语言特点与汉英翻译[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5): 76?79、

[11] 丁衡祁。 努力完善城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 国内翻译, 2006、 27(6): 42?46、

[12] 樊桂芳。 公示语翻译的互文性视角[J]。 国内科技翻译, 2010、 23(4): 47?50、

[14] 牛新生。 公示语文本类型与翻译探析[J]。 外语教学, 2008、 29(3): 89?92、

[16] 万正方。 必须重视城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对上海部分著名段商店和单位牌名等翻译错误的调查[J]。 国内翻译, 2004、 25(2): 72?77、

[21] 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 国内翻译, 2004、 25(6): 27?28、

[22] 张美芳。 澳门公共牌示语言及其翻译研究[J]。 上海翻译, 2006(1): 29?34、

[23] 牛新生。 从感召功能看汉语公示语英译[J]。 国内翻译, 2007、 28(2): 63?67、

[25] 李清源, 魏晓红。 基于模因论的汉语公示语英译探讨[J]。 河南学报, 2007、 47(5): 95?98、

[26] 邹彦群, 等。 公示语翻译研究十年综述[J]。 上海翻译, 2011(4): 27?30、

[27] DB11/T 334.0-2006、 北京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地方标准[S]。 北京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6、

[28] DB31/T 457-2009、 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S]。 上海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9、

[29] DB32/T1446.1-2009、 公共场所标志英文译写规范[S]。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9、

[30] DB33/T755-2009、 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S]。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9、

中学生心理研究综述范文第4篇

[3]繁华强。困境与出:我国研究生收费政策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4]吴渝,曾立梅。高校研究生收费制下奖学金评定的问题和对策[J]。重庆邮电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

[5]陈超。收费政策下贫困研究生相关问题的界定与资助对策[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4)

[6]刘毳。现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利弊分析[J]。长春学报.2010.6

[7]杨溪。研究生收费标准研究――基于1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J]。国内高教研究.2007.1

中学生心理研究综述范文第5篇

一般来讲,学生在写开题报告时,往往只是知道开题报告要填写的表格及需要填写的内容,但难有一个可以参考的范例。所以,在写作中仍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哪些?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5、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注意事项一、题目要准确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要明亮而有神,是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整篇论文的研讨中心,题目就是告诉别人你要干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

因此,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题目应当精练并完整表达文章的本意,但切忌简单的罗列现象或者陈述事实;文章题目不宜使用公文式的标题;文章题目要体现研究的侧重点,要呈现研究对象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要在题目呈现);论文题目要新颖、简洁,字数更好不超过20个字,如果确因研究需要,就采用主副标题;

二、框架要完整开题报告框架主体部分包含的内容主要有:

1、选题缘由

2、文献综述

3、研究的理论基础

4、研究的主要内容

5、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研究的思和方法

7、研究的步骤

8、论文提纲

三、主体要完美

(三)概念界定概念界定就是要对论文的关键词下操作性定义,借鉴前人已有的经验和经历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尤其是要解释清楚自己本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的实际含义。如教学就研究论文当中就必须明确是学科教学、课堂教学、单纯的指教师对学生的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等,我们就必须根据论文内容的需要界定清楚。

在写研究内容时的术语。一般可以选择的有:改进…的方法,提出…的方法。切忌写:实现…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在写自己的研究内容的时候,一定是要可行的,有科学依据的,切忌自己凭空想象。

写作要点、要写什么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你的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1

【关键词】 近三十年;农村教育问题;著作;论文;研究综述

一、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著作综述

通过对有关农村教育著作梳理归类,从农村教育著作研究次进行划分,发现农村教育研究著作主要涵盖农村教育整体概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论以及农村教育典型案例选编等内容。

1、关于农村教育整体概论

2、关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论

3、关于农村教育典型案例

二、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论文综述

三、小结

综上对农村教育研究次、学科、机构的分析得出:一是农村教育研究较为集中于“十一五”期间,2007年达到了“抛物线”顶点,对农村教育研究较多集中于基础和职业次上,对成人教育研究较少,尽管农村教育从内涵上是包涵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内涵,仔细分析梳理发现其中也存在着对具体内涵理解和把握不清、概念模糊,“在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时,存在对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三者概念的界定不清,有的文章论述现状,等同于论述存在问题”;[1]二是关于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成为研究重点领域,农村教育研究主要以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推动为主,县域具有实践话语权的一线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较少;三是对于农村教育研究较多立足于典型的或者说是广为人知的区域进行分析探索,真正结合各个地区的全面研究依然没有全面呈现,必须“突破束缚转变观念深入解读研究对象”,[2]地域特色研究不突出;四是对农村教育资金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较为集中,农村社区教育有所涉及但不多;五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研究调查研究实效性有待加强。要想取得政策对地区发展的实效性作用,就必须对相关政策有针对性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解读、对具体问题给予解答,“应加强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3]

【参考文献】

[2] 于金翠,乔仁洁。近十年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研究综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 李志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08(9)。

【作者简介】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2

课题类别:国家一般课题

学科分类:教育心理

课题负责人:莫书亮

工作单位:安康师范心理学院  430079

本课题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其二者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综合影响及其机制。本课题试图在生态系统论背景下,探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的关键因素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不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及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过程,用更加动态、全面的视角研究这一过程,期望能够澄清或深化前人的研究,并提出家庭和学校环境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影响的综合理论模型。同时,通过对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研究,对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

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行为实验和追踪研究方法,在文献整理、理论分析和资料调查基础上,拟选取幼儿园3岁、4岁、5岁的儿童,对其进行3年的序列设计研究。考察儿童的家庭环境状况(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亲子依恋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教育质量)和学校环境状况(包括教学管理风格、师生关系类型、老师与学生对话交流质量、同伴关系)对其心理理论发展的共同影响。

众所周知,儿童在幼儿阶段受到的家庭因素影响较大,而在小学阶段,随着学习活动的加强和交往范围的扩展,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加大。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在影响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交互作用,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德育基本

理论发展研究

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

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负责人:张忠华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3

关键词:父母 教养方式 儿童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文明的延续。父母的一举一动,如家长教孩子认字、说话,传递给孩子生活常识、社会规范等,对儿童的社会化和心理健康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孩子幼小时所养成的习惯更深,也不易改正,如果说遗传是天性,那么习惯就是第二天性。然而,幼小所形成的习惯,大多取决于家庭的教育方式。

一、综述国内外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一)国外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发展”的研究

2、继鲍德温之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保姆林特经过Σ煌家庭环境中所受社会化影响的研究提出了家庭环境限制类型的不同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不同的影响,提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她也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宽容型。

4、日本教育家福泽谕也研究了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成长的影响。在他看来,孩子在出生后,父母不应该过早的开发孩子的智力,等到孩子长得类似于兽身那样健壮时,再说对孩子进行智力的教育,并且他强烈主张孩子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就是说,家庭教养方式在孩子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国内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发展”的研究

1、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鲁迅,人人所知。他也研究了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当他还是一个进化论者的时候,他就特别真挚的,尖锐的揭发了旧社会的父子关系,有力的批判了封建的旧社会的家庭教育。他认为,父母应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首先是理解。如果不先产生理解,一味的蛮做,就会对孩子的发展形成阻碍。其次是指导,并且家长和子女地位要平等。后者必须优于前者,绝不能是同一种模型,父母是指导者,协商者,而不是命令者。更后就是解放,也就是说,不能给他们单单灌输一些道理或者是溺爱,而是更应该交给他们生存的本领。

2、华东心理师大心理系桑标并探讨了中日两个不同国家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在测验的过程中,“母子关系的维度用接受――拒绝,宽容――严厉表示。父子关系维度用肯定――否定表示。”

3、国内留学生张溯考察了东北两京母亲的教育意识,他认为母亲的教育意识体现在她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期望上。日本母亲多采取宽容的态度,孩子的成长与母亲的期望较为一致。国内母亲对孩子期望较高,但孩子的成长水平与母亲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

4、林磊等人的“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和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性比,前者在教育孩子时,较少表现出溺爱、专制、惩罚、过高成就要求等。

二、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父母自身。父母自身因素包括A:受教育程度因素: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父母因所受教育程度较低,父母们把一种封建传统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传递给孩子,并让孩子按照他的想法去实践一切活动,他们的教养方式给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极端,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B:不同父母的素质。比如:自己孩子被他人打了,就教自己的孩子如何攻击对他进行攻击的人,更终会使孩子误认为攻击行为是更有效的,更合理的。这种类型的父母的教养方式久而久之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偏激的思想,容易出现侵社会而非亲社会的行为。

2、儿童自身论。首先,在当代社会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没有伙伴关系,并且群体活动较少,不愿和他人交往合作,容易形成孤僻,胆怯,不合群等特点。其次,由于一切由父母包办,会形成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儿童气质特点也有一定影响,拜尔发现儿童天生气质上的差异会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双向模式”说,试图揭示亲子关系的双向互动机制,从而引发了儿童个性特征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的研究的高峰期,因此也产生了由单向决定观逐渐向双向互动观的转变的研究思[7]。

(二)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在当今社会中,社会这个大家庭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儿童从小就要去面对学业上的压力,尤其目前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开,二孩时代的到来给家长又一次再拾起生命摇篮的机会,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家庭教养方式也存在一些变化,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不免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2、家庭结构。社会越来越发展,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家庭中的母亲或父亲会因为家庭所带来的压力,不屑一顾的去挣钱,首先从物质上去满足孩子,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身心教育。因此,孩子因此会更多的与同龄人交往。科德里,西曼研究发现,依赖同龄人的孩子比依赖成年人的孩子更有可能会辍学,吸引,说话脏话和做不被家长认可的事情,往往会形成孤僻,冷漠,任性的性格。

3、遗传。人的气质也主要有遗传决定。目前,许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通常人的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胆汁质的人脾气暴躁,性情直率。比如:当孩子做错事情,或没有成功时,属于胆汁质类型的父母可能会对小孩发脾气,小孩对父母就会存有一种恐惧感。而相对前面情况,粘液质的人就会显得平静,善于克制忍让,会对小孩持有一种耐心,慢慢给小孩讲道理,去鼓励孩子。

三、父母教养方式的合理转变

父母教养方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因此,父母们为了避免使用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的教养方式,就应该对其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

(一)父母自身。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自身应做出一定改变。A。父母应以多侄女的观点教育孩子。不能总是强化并提高孩子的个体地位和个体意识。因此,家庭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出门去寻找“兄弟姐妹”。B。民主,平等,尊重的Υ孩子。父母对孩子不能溺爱。平常多多鼓励孩子更多的参与实践活动,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C。多关注品德修养,防止家庭教育学校化。应更多的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更加注重给孩子灌输积极健康的价值理念。D。家庭形成统一的教育观念。对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表扬,对不良的行为进行批评,引导。同时,父母要善于观察和鉴别孩子某些方面的才能,并且鼓励孩子去发展那种特殊的才能,当孩子犯错误时应耐心的用语言去教导并鼓励孩子,而非一律批评。家长要多参与如何正确教养孩子相关方面的活动,提高自身教养水平。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密切的结合。学校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家庭所给予的教育也有漏缺的地方,但漏缺的地方或许恰恰是学校能更好给予的,因此,家庭和学校的密切结合更能提高儿童的社会化和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学校可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正确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养方式,找出他们的合理之处和错误之处,及时反思,及时改正。

父母应该提高自身的认识,防微杜渐,积极引导,运用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和睦,严慈并济的家庭环境,更大限度的发挥家庭的积极教化功能,为孩子构建坚实的成长平台。

参考文献:

[1]王素华。家长的教养方式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5]陈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D]。西南,2012、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4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初探

关注幼师学生心理,加强班级工作管理

浅谈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有效激励

浅析幼儿绘画中的游戏与创造

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创新生党建工作

福建省民办学前教育质量管理研究

基于CIPP教育评价模式的高职院校专注建设质量管理

高职高专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探析

福建省少儿培训场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论国内现代化进程的独特性

高校儿童文学课程“诗教”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贫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

浅谈大班闽南民间舞蹈表演区的有效指导策略

关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幼儿教师口语课程评价方法改革初探

父亲教养参与概念及影响因素模型的演变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案件法庭口译的语域转换

浅谈中班结构游戏的指导策略

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宣传教育的作用分析

论幼儿园教师专注能力的职前培养

对箱庭治疗一例智障儿童的个案探析

五味太郎绘本作品的主题及艺术风格探析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国内武术文化软实力的新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学校德育建设

浅析幼儿教师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建构

国内梦视域下生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理想国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启示

浅析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试论公办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试谈钢琴教学中范奏的艺术

浅析今夜无人入睡的音乐主题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困境及对策

巧用评价,促进幼儿在表演游戏中有效合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对幼儿英语家庭启蒙教育的认识

内隐学习理论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启示

父亲参与早期教养:父亲角色态度的影响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美育语境下的“家风、家教、家训”教育系列活动综述

示范辐射诚帮扶联动共享促提高——以泉州刺桐幼儿园为例

高等专科院校早期教育专注感觉统合课程的实践探索

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的探讨研究

幼儿园亲子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泉州区公办园为例

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研究

小班区域活动的有效观察与指导策略

“日记画”对促进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

高职高专视野下学前双语新师资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幼儿园课程表现性目标取向下的教师课程行为研究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5

[2]李成,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河北理工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0―92

[3]李静,等。论社会心态的本质表现形式及其作用[J]。华东理工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7]程家明。关于社会心态研究的述评[J]。学术研究,2009(7):36―41

[10]胡杨,徐建军。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生和谐社会心态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7(9):35―37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6

关键词:心理韧性;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个体因素

一、心理韧性研究的理论模型

(一)心理韧性系统模型

(二)心理韧性动态模型

二、影响生心理韧性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

2008年,各大高校迎来了批90后生。每个时代的生都有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90后生出生和成长在国内改革开放发展更快、成就更大、社会结构转型更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更为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更为解放、意识形态也更为多元化的时期。90后生生活在全球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生活在一个主张多元化和追求多样化的社会,作为国内未来和希望的生,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矛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加之从高中的应试教育到自主学习的转变,生活的适应与规划、人际关系处理、就业的压力等都给当代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以致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失落感、甚至挫败感。这些对生的心理韧性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和考验。

(二)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生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情况等。家庭条件优越的生,备受关怀和溺爱,逐渐习惯了更多地关心自我,很少遇到挫折,在面临逆境时经常选择逃避,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压力应对策略;相反,家庭生活环境艰苦的生,相对更加独立,面对逆境、创伤、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能够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具备坚韧的个性,更具有抗战精神。

(三)个体因素

当代生思想行为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勇于发言,勇于行动,勇于尝试,首先,90后生创新能力强,能够很快接受新生事物,并且以极大的热情去挑战新事物。但同时他们敏感性强,很少或者没有经历过挫折锻炼,在遇到挫折和苦难时表现为无所适从、沮丧,或者丧失斗志,这样的不良情绪累积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其次,90后个性张扬,自信,具有鲜明的平等意识,要求与教师平等、民主交流。但同时他们主观随意性强,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做事虎头蛇尾的现象较严重。

再次,90后生他们生理、心理日趋发展成熟,使得他们的思想上、行为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他们情感丰富,重视友谊,思想开放,在感情和理性之间大多选择感情,对情感的随意性增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责任感。

还有,90后生善于利用网络信息,但沉迷于网络现象严重。作为网络时代的一员,他们善于利用网络捕捉信息,这使得他们知识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成熟,但是同时会导致他们沉迷网络,逃避正常交往,甚至会影响他们正常的交流能力,产生漠不关心的情感和自闭的心理定位。

更后,由于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等因素,90后生他们思想独立,追求个性与自我,喜欢选择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获取社会的关注,不善于接受批评与反对的声音,过分强调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少顾及他人。

综上所述,90后生的这些特点都对心理韧性的提高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1]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4)。

[2]王峰,李永鑫。坚韧性人格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27(3)。

[3]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报,2006,51(3)。

[4]崔文香。韧性的概念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5)。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7

关键词:小儿;抽动症;健康教育;综述

1西医健康教育对抽动症患者及其照顾者

1.4饮食合理,科学安排作息的时间 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油炸、膨化食品和过甜食品,禁忌饮用含碳酸、咖啡因的饮料及易拉罐装的饮品,忌食含有孜然、胡椒类烧烤食物等。

2中医健康教育对抽动症患者及其照顾者

2.1中药用药护理 遵医嘱服药,一般在饭后1h服为宜。汤药宜温服,注意保护胃气,不宜过量。

3小结

参考文献:

[3]Snider LA,Seligman LD,Ketchen BR。 Tics and problem behaviors in schoolchildren: prevalence, characterization, and associations[J]。Pediatrics,2002:331-336、

[5]张欣。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径初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2):70-71、

[7]Reinhold W。 Bioresonance Therapy (Healing with the bodys own oscillations and with the oscillations of substances)[M]。Wiesbaden:W Jopp Verlag Wiesbaden,2001:78-80、

家庭教育研究综述篇8

关键词 社会分 城乡差异 高等教育 入学机会

中图分类:G640 文献标识码:A

1 概念界定

1.1 社会分

我国大多数社会学家认同这一观点的同时,也根据本国国情增添了教育、职业等要素。现在社会分的一般涵义指“建立在或规则和结构基础上的、已经制度化的、比较持久的社会不平等体系”。他的定义标准主要从文化、经济、教育等因素进行探讨,认为社会分与社会不平等紧密联系。社会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这种机制能够保证群体中更优秀的人处于优势位置,而它的关键则在于是否拥有一个公正的流动机制,这样才能够使社会系统良性运行。

高等教育机会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主要由高等教育的起点、过程待遇及更终目标三部分构成,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影响因素也会有所差别。特别是近三十年急剧变迁,规模扩张将我国的高等教育带入了大众化阶段,加之我国社会分的多样化,研究两者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来讲,高等教育机会在我国仍然是一种稀缺资源。由于文凭在职业地位升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稀缺资源的争夺势必涉及到每一个阶和领域。而各阶掌握的资源差异,通过资源价值的发挥,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分布在各阶之间各不相同。

2 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的变革推动着教育的革新,为国民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但优质教育资源仍然相对匮乏。这无形中加大了教育成本,也为较低阶设置了门槛。以下就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从经济收入、文化次、家长职业、城乡差异等方面入手,揭示以上因素对各阶子女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专注选择产生的影响。

2.1 经济条件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

经济因素一直都是学者研究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的重要因素。在诸多的调查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的收入与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是成正比的。有研究表明:“经济条件可以影响学生对教育的期望水平,家庭经济高收入水平组,学生期望今后读的比例为70%,中等水平组比例为68.3%,较低组为50%。”因此,家庭的经济条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同时,从幼儿园到基础教育的完成要求家庭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因为经济条件决定不同学生所享有的教育资源,造成在统一高考中成绩的悬殊。而高等教育实行并轨、收费以后,教育成本提高,接受高等教育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此,也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的一个方面。

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与一国的经济实力是相联系的,经济的发展水平间接地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入学率,教育水平也反映了一国国民的文化次。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家庭的文化水平的差异,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相对较低,也影响了国民整体的文化水平。如何鼓励和帮助家庭文化背景差的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将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关注。

2.3 家长的职业差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2.4 城乡差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可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有着直接影响。而上述提到的家庭经济、文化和职业差异,可以说是城乡差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结合以上论述,社会分带来的影响通过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和专注的选择,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职业等等,这些因素不可以单独割裂开来,要当做整体来看待。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分,在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会存在。我国人口多而结构复杂,各阶的利益较难调和,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正确处理好各阶享有的高等教育的权益,保证高等教育公平,为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2] 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与高等教育机会探析――对某所高校2000级学生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2002(2):44-47、

[3] 侯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出社,2004:46、

[4] 谢作栩,王伟宜。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2):65-74,96、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范文1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作为异质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两极,不仅存在着一致、和谐与配合的一面,也存在着分歧、冲突与对抗的一面。现实中也时常出现师幼关系不和谐,甚至矛盾尖锐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因而笔者站在幼儿教师的角度试图从此书的观点中汲取精华,结合亲密关系的相关研究,为构建师幼亲密关系找到正确的方法与途径。

一、西尔斯育儿经中诠释的亲密关系

西尔斯育儿经的具体观点是父母通过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来实现对孩子的依附性养育。对于如何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本书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尽早建立亲子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你的孩子,帮助你的孩子尊重权威,为孩子确定规则,期待孩子服从管教,用榜样来教养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塑造孩子的行为,培养谨慎的孩子,交谈和倾听;二是做依附性养育的父母。具体包括:对婴儿的啼哭作出回应,给宝宝哺乳,把宝宝“穿”在身上,与宝宝一起做游戏,与宝宝一起睡觉,做孩子的帮助者。

二、西尔斯育儿经理念下的师幼亲密关系的建构

(一)把握教师角色,尽早建立师幼亲密关系

幼儿教师首先也应该意识到要尽早建立与幼儿的亲密关系并保持这种关系,以奠定对幼儿教育的基础。与孩子关系不亲密的教师,会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技巧缺乏信心。越早与幼儿建立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教育活动就越容易开展。

1、做了解幼儿的权威者。

了解幼儿是教师采取教育行为的前提,教师应该了解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需求与能力,其教育技巧必须随着幼儿不同及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不能把孩子当大人一样对待,幼儿的需求以及思想与大人截然不同。帮助幼儿尊重权威,并不是说教师作为教导者就自然而然成为幼儿心中的权威。权威意味着尊崇,尊崇既意味着服从,又意味着敬重。让幼儿尊敬你,教师必须兼有和蔼与睿智这两种禀性。

2、做在相互信任师幼关系下的规则制定者。

教师从照料幼儿、逗幼儿开心的过程中会逐渐地了解幼儿,幼儿也会建立起对教师的信任。对权威的尊重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一旦幼儿信赖你会满足他的需求,他也就会服从教师作出的限制。学会为幼儿确定规则,同时你又必须创造条件使得这些规则容易遵循。幼儿需要有划定的界限,没有界限,幼儿就不能茁壮成长,甚至不能生存。期待幼儿服从管教,幼儿是否听你的话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你指望他顺从教师,他就会做到这一点;如果教师放任他,他也就不容易听教师的话。 3、做幼儿模仿的榜样。

用榜样来教育幼儿,教师应该树立让幼儿效仿的榜样。其实教师是幼儿接触更多的人,也很容易成为幼儿心中的权威,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幼儿心中的榜样。培养幼儿的自信,有正常感受的幼儿也会有正常的行为。正在成长中的幼儿如果有着正面的自我形象,那么就容易被教育。然而,有着糟糕的自我形象的幼儿就不是这样。幼儿的感受不正常,他就不会有正常的行为,教师不相信他,因而他也无法信赖自己,不良行为的恶性循环就这么开始了。

4、做幼儿行为的塑造者和导师。

幼儿生来就带有一些行为特征,有些被发扬光大了,而另一些被克服掉,这取决于幼儿被如何教育成人。另一些行为特征是通过积极地鼓励培养起来的。这需要教师敏感地把握,对幼儿的不良行为及时有效而又循序渐进地进行矫正。教师除了教育幼儿学会对别人、对事情做出负责任的行为之外,还应该教会幼儿对自己负责任。教师应该在幼儿的内心建立起这么一个安全体系,不断地向他发出提醒:全面地考虑你将要做的事情。交谈与倾听,教师希望幼儿以尊重的态度与你谈话,那么教师必须首先在交谈中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学会如何倾听幼儿也同样重要,获得幼儿好感的更好办法莫过于让他知道你重视他。

教师与幼儿应该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如果教师不了解幼儿,那么教师就难以成为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物,难以成为幼儿的好榜样,也不可能成为幼儿的行为塑造者和受幼儿尊敬的导师。教师应该将上述综合起来加以运用,这样才能培养出令教师骄傲、令家长放心的幼儿。

(二)做依附性教育的幼儿教师

一是主动亲近幼儿。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哭作出回应,去抱他,去帮助他,同时注意倾听,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帮助和关爱。不要把幼儿的哭闹当做麻烦,实际上它是一种建立师幼亲密关系的机会;与幼儿一起做游戏,和幼儿一起感受游戏的快乐,关注幼儿的注意力、情绪、行为。这一方面利于教师亲近幼儿,另一方面也利于教师更具体深入地了解不同幼儿的行为和需求;照顾幼儿入睡,这时教师可以传递给幼儿爱和安全感,有利于形成师幼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形成幼儿的依赖性和独立性。

二是主动帮助幼儿。在幼儿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他都需要人去关心他,这些人是幼儿的帮助者,帮助幼儿学习如何在这个世界上为人处事。帮助者并不告诉幼儿去做什么,他们不会给幼儿下命令,而是从幼儿身上获得线索,把对幼儿的期望编织在他们自己的意愿之中。如果幼儿缺乏帮助者,那么幼儿教育就会发生许多问题。

这样的教师也估且被称作依附性教师,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师幼之间形成相互的敏感,也是一种师幼心灵感应。这样才能让孩子的行为更有规律,才能培养出主动关爱他人的健康幼儿、健康公民,也有利于孩子依赖性和独立性的平衡。

幼儿教师如能做到上述,也就能够更好地建立师幼亲密关系。这事实上需要教师具备极高的专注素养、职业道德和对幼儿真挚的爱。形成亲密关系,对于教师意义重大,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有效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幼儿教师应该培养并保持与幼儿的亲密关系,去了解幼儿,关心幼儿,与幼儿互动,得到幼儿的信赖,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许下承诺,正视幼儿主体性。让幼儿在充满爱和信任的心灵环境中接受教育,推动我们美好的幼儿教育理想及早实现。

参考文献: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范文2

[关键词]幼儿 亲社会行为 师幼关系

[中图分类]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009-5349(2012)01-0168-01

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作为除父母之外与幼儿接触更密切的成人,她们能够客观、公正的对待幼儿。教师对幼儿亲社会性发展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定幼儿亲社会性发展的性质和水平。因此,教师应该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

一、师幼关系与亲社会行为

幼儿期是日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们要让教师成为孩子喜欢的人,这样教育才有效。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一)调整教师角色,转变思想观念

在长期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在师幼关系中占据着领导者和权威的地位,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要在同幼儿交往中建立信任和接纳的互动关系。要与孩子真正建立朋友式的关系首先就要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蹲下来,与幼儿在同一高度上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能够体会到幼儿情感与体验,发现幼儿的优点与进步。

(二)尊重幼儿意愿,满足幼儿需要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正体现了这些需要从低级向高级的实现和满足。在幼儿园里教师尊重幼儿,才能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消除与教师之间的隔阂,从而使幼儿真心的接受老师。

(三)关系平等,公平对待

“平等”是指教师和幼儿之间地位平等,“公平”是说对待班里的小朋友老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对个别孩子特殊对待,也不能把一些孩子置之不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和孩子的相处中要细心观察,从而让孩子的优点得到培养和发挥,并能对缺点和劣势得以纠正与弥补。

除此之外可以促进师幼关系和谐发展的方法还有很多,但讨论这些的更终的目的还在于,通过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为教师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方法的探讨

教师影响幼儿社会性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对幼儿的关心、接纳、理解和情感态度的支持。因此,依据幼儿的这些亲社会行为的特点,老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系统全面的训练与培养。

(一)老师要对幼儿进行直接的教导

教师应该在充分利用教学活动以及幼儿游戏的时间对他们进行直接的教导,要让孩子掌握正确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比如,老师要告诉孩子们上课的时候要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能随意的走动;下活动时应该排好队,走在梯的右边,不能拥挤、推搡;在行为礼貌上,老师会教给孩子文明用语,主动与长辈问好,尊老爱幼等。

(二)教师要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是一个神圣和权威的形象。一个对有爱心、耐心帮助幼儿的老师会给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这样孩子们也会在生活中主动地关心身边的人;而一个对孩子没有耐心,待人粗暴的老师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在幼儿园里,教师应多关心幼儿。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应该给孩子提供帮助;在孩子取得成功或得到奖励时要与他们喜悦;在孩子受到挫折时要给予孩子安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免受伤害,教师就是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

(三)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强化

强化主要分为两种――奖励和惩罚。奖励是一种积极强化,就是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幼儿增加其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概率。但是当孩子出现错误的行为时,可以对孩子进行惩罚。但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伤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方法,通过实施有效地惩罚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1、对幼儿的错误行为进行及时的惩罚;2、对幼儿错误行为的惩罚标准也要保持一致;3、没收幼儿的某些特权;4、对幼儿惩罚的同时还要讲道理,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为什么做错了,并告知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做。

【参考文献】

[3]李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3.

[5]冯夏婷,胡金娇,吴冬梅。建立新型师幼互动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J]华南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范文3

【中图分类】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亲子关系作为中学生三大社会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中更重要的社会关系,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及家庭教育学家的重视。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相互的认识和理解,使成长中的孩子习得基本知识、技能、行为及价值观,促使其成功地发展各种社会人际关系。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则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例如品行障碍、精神错乱、自杀及犯罪倾向等。因此,探究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父母方面

1、 尊重孩子人格。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不仅爱子女,更应该尊重子女合理的要求,尊重其人格,满足其合理需要,这样子女才能真正爱父母,信任父母,尊重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相互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对孩子指导而不支配、自由而不放纵,孩子更容易感到安全、有自信心。

2、 重视有效沟通。作为父母,自己要学会跟孩子沟通,还要引导孩子跟自己沟通,这也是父母的责任。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助于父母观察子女的言行举止和情绪变化,分析他们的行为和内心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愿望。

3、 讲清道理,制订明确的行为标准。制订明确的行为标准是培养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家长在制订行为标准时应尽量使标准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它的适宜性,不能超越孩子的接受范围。

二、学生方面

1、 学习一些青春期的心理卫生知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已基本发育成熟,但心理发育恰好是处在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思维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常表现为过分的自我关注,不太关心别人,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中学生把自己当作成人看待,而父母仍把子女当作小孩来管理,从而导致了亲子之间的冲突激化。为此,多了解一些自己在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助于中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减少亲子冲突。

2、 正确认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换位思考。亲子关系能让中学生体验到父母无私的爱和人间亲情,亲子关系是塑造和影响孩子个性的更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中学生能够换位思考,孩子就更能够理解父母的苦心,能够理解父母的艰难。所以,不管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多么地难以接受,多么地不认同,作为子女,只要想想父母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那么就更能理解父母,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3、 主动行动,促使父母改变不当做法。亲子之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冲突本身未必不好,重要的是要敢于面对冲突,主动与双亲沟通,表现出妥善解决的诚意,说明双方产生意见的原因和背景。在冲突中,要注意避免人身攻击或不适当的言词和行为。

4、 培养尊敬长辈的美德。尊敬长辈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善于倾听父母的教导,乐于和父母沟通,体谅父母和为父母设想的儿女是中学生应尽的责任,亲子关系的双方都有义务使家庭充满和谐、幸福、宁静的气氛。只要中学生能摆正态度,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会妥善处理冲突的技巧,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种和谐的亲子关系氛围,顺利渡过所谓的“亲子关系危机期”,使中学生走向成熟。

三、学校方面

1、 开设家长学校,优化家长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双重的,既要“教W生”,又要“教家长”。家长学校主要应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能真正具有调动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性,还要向家长通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措施,建立双方的反馈机制。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范文4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 家庭结构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不仅影响着整个家庭的气氛,而且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相互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到孩子自我概念的建立、道德判断的形成、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孩子的学业成绩、心理行为问题等,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因此,亲子关系一直是家庭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心理学、社会学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亲子关系的涵义。

亲子关系是保护下的血缘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是父母与亲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儿童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影响他们以后形成的次的人际交往关系,更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教育,青少年期亲子关系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家庭其他关系及家庭的幸福及稳固程度,进而成为影响社会的安宁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教育能否顺利进行,依存于亲子关系处于何种状态。

二、亲子关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类型与现状

(一)亲子关系的类型。

调查研究表明,民主型的亲自关系是青少年良好的亲子关系。从教育理论说,它是符合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父母与子女民主平等的关系,有利于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民主型家庭的子女具有安全感、健康、外向,具有创造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强等特点,这也与我们当代迅猛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亲子关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现状。

在各种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人们思想的分化越来越表现出多极形式,道德判断正处于一个质的分化时期,少年儿童社会化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亲子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家庭结构变化,亲子互动发生改变。

当前,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三口之家是城独生子女家庭的典型模式,与非独生子女的核心家庭和几代同堂的主干家庭相比,其具有更基本、更简单及无重复的特点。亲子互动成为孩子在家庭中与他人交往的唯一方式,加重了相互之间的心理依恋。一方面对孩子经济投入和精力投入过大,期望过高,家长与孩子交流大都首先关心的是学习方面的事情,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这很自然就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压力,而实际上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是由于不良的亲子关系造成的。另一方面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强化,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孩子正确的角色认识,使其难以接受父母的正面教育,也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2、传媒时代的到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亲子关系淡漠。

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媒介以空前的速度大量进入家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电子媒介广泛地进入家庭,削弱了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国内独生子女人格状况与教育调查”表明,尽管有96.5%的孩子表示“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与父母谈话,而实际上亲子之间“经常谈话”的仅为50.8%;而且77.9%是就事论事地谈孩子的“学习”问题。难怪同一调查显示,认为“爸爸很理解我”和“妈妈很理解我”“非常符合”自己情况的仅为36.6%和48.2%,都没有超过半数。而在孩子谈到更烦恼的事情中,涉及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高达32%。也就是说,在大多数家庭中亲子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

3、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渴求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儿童的自主意识增强。通过电子媒介,孩子迅速了解了社会的各类信息,扩大了知识面,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家长了解得更多,他们往往对家长们“老生常谈”的东西不感兴趣,以致产生抵触情绪。现代的少年儿童已经不再是封闭、保守的社会状态下顺从听话的孩子,他们通过耳闻目睹和各种媒介了解了许多社会现象,也了解了自身权益。在家庭中家长说了算的传统已经不被现代的孩子所接受,他们渴求与父辈之间的平等相处、平等交流。在从传统到现代的更替中,亲子关系的特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心理上相互理解是当今亲子关系的主流。

素质教育是以个体尽可能充分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的一种现代化国民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重要的前提条件,父母的影响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而无法比拟的独特作用。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家庭教育要把教育子女学会做人摆在首位,并作为主线一以贯之。

三、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转变观念,平等相处。

亲子关系是一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而不是一种单向的静态关系。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血缘关系上形成的自然角色关系,另一种是在后天交往中形成的家庭社会角色关系。自然角色是天然形成的,不可改变的。但家庭社会角色则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父母与孩子各自扮演着不同角色,决定了各自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也规定了互相对待的态度。

首先,由于亲子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这就决定了亲子关系的特殊性,在很多父母和孩子的眼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可改变的,使得许多人从不认真思考亲子关系有何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等问题。其次,父母是孩子的养育者,是长者,在一定时期内其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及各种能力远远超过孩子,在认知性的交往中占绝对的权威地位。所以很多父母在子女早期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帮助、管理、指导等支配性的地位,再加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把孩子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凡事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过分要求孩子,过分保护孩子。再者,有的家长不了解孩子在成长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对于父母交往的方式、内容等也有不同的需求,常年一贯地采用同一种教养态度和方式,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得亲子之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疏离、不信任或畏惧,甚至矛盾冲突等。

(二)加强沟通,增进理解。

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加强亲子沟通与交流,促进亲子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是至关重要的。在树立正确的亲子交往观念之后,家长和子女之间还必须有一定的沟通时间作保证。人们之间的密切程度是由人们之间的沟通的多少来决定的,要形成密切的关系,就必须用较多的时间沟通。父母不能以工作繁忙或孩子功课紧张,怕影响孩子学习等理由减少甚至不与孩子沟通交流。因为沟通交流是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基础,而只有建立在理解信任基础上的亲子关系才可能是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必须消除或尽量减少由于代际差异所带来的心理障碍,做到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在各种问题的看法、性格、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等方面求同存异,相互主动协调代际关系。

(三)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

专家研究发现,子女情感上的忽视多半是由于父母亲的情绪不稳定或心理不健全。在家庭中亲子间的情绪往往是更难自控的。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张,充满成功的期盼和严重压力的父母往往把委屈和不满向孩子和亲人宣泄。处于更年期的父母的情绪常常不稳定,青少年具有思维的独立性,然而较片面,情绪处于疾风怒涛的状态,希望摆脱父母的管教,渴望独立,亲子矛盾冲突,处于“亲子关系危机期”。当孩子顶撞父母,或使父母失望、束手无策时,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或冷漠或粗暴,这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父母调控消极情绪的方法,一要更新自己陈旧的亲子观、儿童观和教育观,二要学习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一系列方法。

(四)改变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现状,重视发挥父亲的教子作用。

据了解,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角色观念的影响及现实社会竞争激烈,父亲感到工作、挣钱的重要与紧张,并对父亲教育子女的作用缺乏认识,将教育子女的事全推给母亲,或是以父亲应充当“严父”,即采取板着面孔教育子女的教育方式,无视孩子的人格,导致孩子疏远父亲,父亲由此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权利。

(五)建设良好亲子关系,既要发挥父母的关键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青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

父母是成熟的个体,是教育者、监护人,是社会价值观、信仰与社会行为的直接传播者和体现者,在亲子关系中负有重要责任,起主导作用。调适、建设良好亲子关系,关键在于提高父母的综合素质。然而,绝不可忽视发挥青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近年来,随着生态学理论和系统理论的引入,研究者已认识到亲子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亲子双方的各种态度和行为有着相互的影响。

参考文献:

[4]雷历,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2000、(6)。

[5]唐利平,风笑天。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现状与评价[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2)。

[6]付明弘,。中小学生亲子关系现状及教育建议[J]。云南师范学报,2002、(3),3,2、

[7]李丹。浅谈新形势下的亲子关系[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4),7,2、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范文5

【关键词】 社会变迁; 家庭; 青少年; 性价值观

1文献综述及意义

家庭是一个人心灵的港湾,是青少年获得安全感、归属感的源泉。家庭对于青少年而言,有着教育、抚养、生活、情感支持等功能,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道德观建立以及成长起着重要而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的变化对青少年的人格成长和建立人生观等诸多方面都带来影响。有调查显示性教育方面通过“父母教育”获取性知识的比率更少,被认为更有用的比率更高,青少年更希望获得性知识的渠道是来自学校和家长。有学者提出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结构、家庭文化环境与教育方式对青年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性道德教育的优点除“全程性”外,还具有早期的优势、血缘情感上的优势和个体教育的优势。

当前学者很少研究家庭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尚无从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制度、结构和功能的变迁看待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呈现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针对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已有学者从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教养、亲子关系等角度,分析研究了对青少年的犯罪、网络成瘾、家庭暴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根据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学者对独生子女的成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很多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成长的差异及独生子女的亲子关系、社会适应性、教育问题、社会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二是针对青少年道德研究,有学者从场经济条件下探讨道德教育的困境,也有专家从传统伦理角度尝试青少年道德教育,这些研究都表现出了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困境的担忧和尝试寻求新的出;三是针对青少年性现状的研究,一般从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开展生性问卷调查,很少从性道德价值体系的角度出发研究该问题。

以往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和一定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并具有启发意义。但是笔者认为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和亟待完善的地方,更主要是缺少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做解释性研究。因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从理论方面,本研究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出发,随着社会转型,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和家庭生活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对青少年的性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做解释性研究,填补在该领域的空缺,对理论的发展具有拓展意义。二是在实践方面,从短期角度看,针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出现的问题从家庭的角度做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家庭的角度理解这一现象,并帮助政策社会各界认识和关注该现象,为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分析材料;从长远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时期就青少年的性道德问题,为各级政策制定和采取措施提供参考性建议。

家庭结构越简单,家庭关系少,家庭矛盾少,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也少。家庭矛盾少则越容易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强化彼此间的联系和影响,也越倾向于尊重家庭成员。父母是子女的任老师,子女在年幼阶段,靠模仿父母来获得社会化的基本知识,也会模仿父母的观念、态度以及生活理念和行为习惯,父母对婚姻的态度、夫妻感情和决策家中大事时的方式方法影响子女的爱情、婚姻和性观念。父母在抚养子女、教育子女以及提供情感支持时,如果能顺应时代的变化、满足家庭成员个人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强化对子女的影响作用。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子女建立人际关系,增强信任感,良好的教育影响子女对他人的信任、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逐渐形成判断基本事物的价值观,完成社会化过程,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尊从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在面对社会复杂多样的价值观时,更容易接受体现现念的自愿、自由、平等、相爱、合理,因此也更加容易具备健康的性价值观。当青少年无法从家庭中获得基本的生存需求时,青少年从其他事情中寻求平衡的可能性提高,表现出不在乎健康的性价值观,甚至有青少年希望通过明知父母反对的偏激事件(尤其涉及性道德)引起父母的注意。缺乏关爱会阻碍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能力。对体现现念的自愿、自由、平等、相爱、合理等价值观的认同度受到障碍,也难以形成健康的性价值观。

当前国内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基本的生活温饱问题得到改善,家庭的生产功能逐渐弱化。人们对其他的诸如情感、尊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方面的需求日趋强烈。体现在家庭生活中,相互尊重和关爱、追求平等民主关系成为人们的生活时尚。家庭制度的变迁逐渐显示出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家庭结构逐渐简单而多样化,亲子关系更加注重关爱和平等,使家庭功能也凸显个人的需求。家庭生活个人色彩浓厚,家庭的社会功能弱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制度的变迁导致家庭功能的变迁。家庭功能也逐渐将社会功能转变为满足个人需求为主的生活功能。一个人的生活基本单位即家庭,如果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正常发挥家庭的基本功能,无疑有助于青少年建立健康的性价值观。父母的婚姻形式是组建家庭结构的核心,父母的婚姻形式决定家庭结构形式。夫妻彼此忠诚,夫妻感情越好,家庭亲子关系越好。家庭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家庭结构的稳定和家庭功能的发挥,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密不可分。父母决策家中大事时民主商议是家庭结构简单和家庭功能正常的理想家庭,这样的家庭往往父母文化水平较高,也更积极的心态看待子女性道德教育。父母婚姻形式和家庭结构从组织结构方面阐述了家庭对性价值观的影响;家庭亲子关系从情感角度谈论了家庭对性价值观的影响;父母决策事物的方式则是具体家庭关系的表现形式,父母文化水平和开展性道德教育是父母履行家庭功能的方式。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共同作用于青少年性价值观,家庭结构稳固和家庭功能正常时,构建了良好的家庭关系,为青少年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只有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才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家庭流动尤其是流动不完全的家庭,导致家庭结构的不稳定,容易产生家庭矛盾,影响家庭关系特别是家庭亲子关系,不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性价值观。

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和家庭流动共同构建着家庭功能,当家庭功能符合家庭变迁的趋势及越来越注重个体主体性时,青少年的性价值观也越积极向上,反之则不健康。

4对策与建议

让青少年拥有健康的性价值观,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情,更是社会性的事件。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都给青少年形成健康的性道德观念带来了影响。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性道德观念,笔者仅从家庭的角度提出如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是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当青少年出现反常的性道德观念时,人们总是痛心疾首青少年性道德沦丧,父母则是不知如何跟孩子谈论性。从青少年对家庭生活的需求角度考虑,如果他们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即使父母本身缺乏性教育知识和良莠不齐性知识泛滥的今天,青少年也会逐渐形成较为正确的判断能力,从而建立科学的性价值观。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是每一位父母需要认真思考并自觉践行的部分。

二是开展家庭关系教育活动。政策相关部门、民间组织和社会各界应针对当前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对子女进行性教育、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和如何维持婚姻情感等方面问题,积极开展各类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性教育等方面教育,尽可能地降低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家庭可变因素和创造家庭良好氛围。

三是促进进城务工家庭的稳定。家庭流动性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更不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性价值观。因此,政策相关部门、民间组织和社会各界要积极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促进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流动的完整性,给青少年提供安稳的、充满关爱的生长环境。

参考文献

[1]郭瑞雪,李峰。生家庭性教育状况调查研究。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40-45、

[3]赵雪,江洋。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初探。才智(中旬刊),2011(5):210-211、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范文6

米纽琴认为,良好的家庭既有明确的权利等级又有充分的关系互补。一个治疗师走进家庭,首先关心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

家庭的结构:核心家庭与外界的界限是否明确,主系统(父母)与子系统(子女)是否协调;

权利:谁说话算数,谁和谁联盟;家庭规则:明确或者含糊,是否存在着分歧与对抗;

家庭的交流:信息怎样传递,孩子有话,先告诉谁;

行为序列:一个成员的行为如何通过互动来引发家庭其他成员的行为等等。

米纽琴认为家庭内部的功能失衡是产生孩子行为问题的原因。更常见的问题有:

一、情感纠葛或疏离

有情感纠葛的家庭,家庭界限僵硬封闭,内部却纠缠不清,像漫画中的人物,父母子女彼此过度依存,谁离了谁都不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十几岁还必须对父母言听计从,孩子的焦虑全部得由父母来承接。心理喜欢问两句话来观察这种情感纠结,如孩子与母亲睡到几岁?孩子心中有十句话,父母能猜到几句?情感疏离的家庭,家庭界限不清,无法处理外部信息与压力,成员间的关系僵硬,无法预测对方的反应以形成有效的互动关系。

二、联盟问题

如跨代结盟,父亲或母亲通过对某一孩子紧密的联结来对抗另一方,在临床中,我们甚至还看到隔代联盟,爷爷辈与孙子辈结盟来对中间一代施压。另一更常见的结盟是父母表面看起来没有自身的冲突,而是通过顽固地对某一孩子的问题进行关注来减轻夫妻之间的压力,这被称为迂回冲突,孩子则成为代罪羔羊。每种结盟对家庭的系统功能都有一种破坏性力量,使家庭的规则、权利被修改,交流被阻断,家庭成员间彼此适应不良。家庭治疗师把父或母与一个孩子联结来对抗另一个人称为三角化关系,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孩子既是代罪羔羊,客观上又在补偿家庭缺席成员的功能,如代替父亲去关心母亲,或代替母亲去关心父亲。

在课堂中我对她说:,你在治疗中实际上是替代“可怜”的父亲去责难那个“可怜”的母亲,你是不中立的。第二,你用看起来正确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来“教导”当事人,未曾了解家庭的“症状”是如何被延续和强化下来的,未曾了解孩子的问题又在行使何种家庭的循环功能来维持内部的一致性,你也是不中立的。同样,你把一种“焦虑”引入这个家庭,而没有考虑到文化与伦理的多样性和个别性。从更深的角度说,这个焦虑很可能来自于你的内心,因此,你更是不中立的。如此不中立的心理治疗,结果可想而知。

以上关于“生亲子关系的研究综述范文”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大学生亲子关系的研究综述(揭示亲子关系对大学生学习和情感发展的重要影响)

生与父母亲子关系探究

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微信为主的社交媒介开始风靡于大众,就生及其父母而言,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引发了文化反哺现象。问卷分析以及家庭深度访谈的结果显示:微信在弱化亲子冲突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沟通和拉近亲子关系的重要桥梁,微信传播下亲子角色的重塑主要体现在子代对亲代的数字反哺,亲代对子代的文化再哺育,微信红包削弱亲子等级关系,子代参与家庭决策等方面。此外也出现了一些亲子关系的维系困境,例如子代的尊重需求难以实现,亲子关系提升的有限性,数字代沟依然存在,被子代忽视的源于亲代的微信转发,媒介依赖导致的家庭疏离现象等。基于以上问题,对于亲代来说,当务之急是紧跟媒介技术发展,努力学习新技术以缩小数字代沟,同时调适自身角色,给予子代更多的独立空间;对于子代而言,应学会为亲代树立榜样并更加耐心地进行数字反哺,在重塑隐私边界的同时增大自我表露程度,努力让媒介技术成为亲子关系的粘合剂而非交流屏障。

所谓依恋指的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上的联结

在这里抚养者主要是指母

亲。杨丽珠提出,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

是存在于

婴幼儿与其抚养者

主要是母亲

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近年来,

张文新又提出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可见

依恋的主体是特定社会

环境中的人,

依恋的客体或对象一般是能

形成对主体的情感呼应并与之建立强烈情感联结的特定个体

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某一特定

的群体。在发展心理学中,

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者

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依恋发展的阶段

儿童依恋心理的发展同其他心理现象的发展一样

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许多研究者

依据对儿童依恋的研究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依恋发展的阶段理论。其中更有影响的是谢弗和

Why have I been blocked?

This website is using a security service to protect itself from online attacks。 The action you just performed triggered the security solution。 There are several actions that could trigger this block including submitting a certain word or phrase, a SQL mand or malformed data。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篇一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

: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互联网不仅是人们搜集信息的工具,而且已经作为人类一种新生活方式而存在,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网络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依恋网络,沉溺于网络交际,忽视现实人际交往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从角色理论的角度对网络社会人际关系进行探索,进一步认识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动机及特征。

关键词:角色理论 人际关系 网络人际关系

1、角色理论的含义及观点

角色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至60年代,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该理论有社会角色和角色扮演两个主要概念。社会角色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包含着社会客观期望和个体的主观表演。

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社会对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人有一定的要求,即社会期望;个体要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该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权利,这就是社会行为;当个体被赋予某一新角色时,改变的不仅是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结构也会发生深变化。人们正是从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按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去行动,成为履行角色责任和义务的角色。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角色扮演使人能够亲身实践他人角色,体验他人在各种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只有获得他人相同或相似的体验,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联系时,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行动。因此,角色扮演技术在发展人们的社会理解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地位。

2、网络人际关系建立过程分析

(一)单方选择阶段

单方选择阶段是网络交往的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只是交往一方产生的冲动与愿望,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交流和沟通,是双方交往的前准备阶段。与现实人际交往不同之处是由于网络交往严重缺少感觉因素。在单方选择阶段主要依据网络形象、网名、上网频率等隐含着上网者现实身份的信息去判断对方的角色状况,选择交往对象,带有很多的偶然性和主观性。

(二)双向接触阶段

这个阶段交往双方有了相互接触的愿望和动机,在相互介绍自己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和他人角色定位。网络交往的隐蔽性,使得认知图式在交往中的作用放大,常常凭一种感觉去放大对方的优缺点,晕轮效应明显。决定能否继续交往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上网者能否恰当展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特点,彼此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自己内心已有的认知图式。

(三)思想感情交流阶段

这一阶段的交往进入到较为深次的思想感情交流的人际交往。它从交往双方产生思想上的次共鸣开始,由一次相同体验或看法激发起其他更多的相同体验或看法,在相互激发的过程中,交往双方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个性品质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相容性,都愿意进行深次的表露。人生阅历、价值观、美丑观、道德观等因素成为影响能否进一步交往的主要因素。

(四)持续互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网友关系已经确立,双方建立了相互信任和亲密的感情。彼此会经常互通近况、互相帮助、时时牵挂,成为对方感情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的甚至发展为网恋或现实生活中的好友。如果把这种关系发展到现实生活中,较容易成为稳固的人际关系。

3、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动机分析

由于社会结构及各种道德规范的存在,在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主要以社会角色关系为主。人们希望各种社会角色关系都变成理想的人际情感关系,网络社会人际交往正好能满足人的这种愿望。

(一)寻找友谊和慰藉

由于社会角色的规范性,使得人们为人处世必须顾及自己的角色,情绪不能随便发泄。网络交际中的角色的社会性弱化,可以随心所欲的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从这些扮演的角色的人际交往中得到友谊,产生满意感。

(二)释放情绪并满足安全的需要

(三)性本能的推动

异性相吸是人的本性。随心所欲地追求异性是人的本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限制,只能做与角色规范相符合的行为,所以性的本能需求只能由本能的冲动变为有控制的满足。而人进入网络世界后社会角色淡化,性本能得到彰显,人们不再担心被人发现受到惩罚,异性间的交流与挑逗等使交往双方得到很大的性心理满足。

(四)寻求帮助以满足社交需要

一项有关国内互联网用户需求的研究中发现,上网能满足人的六种需求:实用需求,希望在网上获取信息;情趣需求,在网络上体验生活中难以体验的快乐;虚拟需求,以虚拟的角色来摆脱现实角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心理感觉;合群需求,体验被群体接纳或接纳他人的心理;展示需求,一种展示自己,自我表达,发布观点,匿名感情交流的需要;代偿需求,通过网络来弥补、代偿网下所受到的压抑愿望的需要。

(五)尊重和归属的需要

在网络交际中,人们不受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身份、地位的影响,能平等自由地与人交往,网络社会群体为个体达到交流的需要提供了条件,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思想、验证自己的看法。有人对你敞开心扉谈论他几乎不可能跟别人共享的体验,人的自尊和归属感得到很大满足。通过网络交往得到的尊重和理解是现实生活中很难体会和获得的。

(六)扮演自己理想角色的需要

人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有模仿别人的言行,学习榜样角色的冲动,渴望自己成为某一角色。但实践各种想要的角色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的这个愿望可以实现,极大地刺激了人的角色扮演的积极性。网络角色扮演有利有弊,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利于人的社会化。如果长期扮演某些角色,严重者会导致网络与现实的角色不分,可能造成人格分裂。

4、网络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角色虚拟易变。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人们的社会角色、身份是确定的,感知到的人是具体组织或家庭中的一员,责任和义务与身份是统一的。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交往环境、交往主体等是虚拟的,人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责任和义务与身份是分离的。人们经常选择多种角色和身份,把理想的自我展示在交往对方的面前。

角色印象整饰突出。网络交往时,每一句话、一个表情都是经过思考后发出的,与现实环境相比,印象整饰突出。对方暴露的信息很有限,展现的自我现实成分不多,更容易以偏概全。

角色情趣修养。在网络社会,人们相互认识主要是凭借纯文本的交流来进行,注意力集中在与对方谈论的内容上,随着交往的深入,角色的知识面、情趣、修养、阅历等内在的素质成为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感情纯真易露。在网络中,由于上网者远离现实社会,脱离了社会角色的要求,揭去了现实人际交往的面具,以一个自然人的状态与人交往,以虚拟的身份出现,在去社会化的状态下人们可以自由地交友,纯真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用担心被人指责和鄙视,尽情追求理想的人际关系,不必刻意控制自己的言行,这是网络世界更吸引人之处。

地位平等自由。现实世界中人,都处于一定的阶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具有一定的地位、责任和义务。网络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环境,没有现实世界中的等级、阶。在网络中只有由于先知或技术等原因的管理人员。任何一个上网者称为管理者,都可以直接参与交流,自由出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个性得到张扬,真实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是要做到道德意义上的自律。

交往开放随意。网络社会交往摆脱了现实社会各种角色规范的限制,不受时空的限制,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具开放性。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消失都带有随意性,稳定性很差。给许多动了真情的人带来无数的快乐和困惑。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篇二

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青少年 自尊 人际关系

青少年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青少年的自尊发展对个体整个自我系统及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尊作为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情感、动机、社会适应性行为,认知活动及品德等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它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一、青少年不同人际关系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其中刘翠秀、韦耀波采用中学生自尊量表、人际关系量表,基于归因理论对中学生自尊、人际关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尊影响很大,另外他们认为自尊的归因倾向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影响较为稳定,自尊水平较高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好。

1、青少年自尊与亲子关系的相互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逐渐成熟,个性逐渐完善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成败体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我概念,自尊水平则反映了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载体感受程度。在诸多影响自尊因素中,家庭因素是形成个体差异的更初来源,其影响更大。国内外研究指出,在同情、支持与合理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儿童,其个性发展都较好,而那些来自专制、矛盾和冲突家庭的儿童一般都存在极较大的压力,处于低自尊水平,容易出现个性和行为的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发展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张文新、林崇德对895名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青少年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说明父母的教养技术、态度直接影响亲子关系的状况,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少年儿童发展。谢丹在对进城务工子女自尊发展的研究中发现,离开父母的年龄越小,子女的自尊总得分越低。这主要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过早的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支持,未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儿童心理留下阴影,阻碍了自尊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少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尊发展的关键期,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自尊的发展。而亲子间知觉的相似性会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稳定、一致的支持,知觉的相似性越高,家庭越和谐,越有利于个体的积极适应。李彩娜等人通过Q相关技术加以考察了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也发现家庭成员知觉观点的低相似性不利于青少年自尊发展,因此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降低父母的控制的水平,会增加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的相似性程度,有助于青少年高自尊的形成。

而且已有研究证明,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自尊水平较高,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会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研究还发现,对父母婚姻幸福程度评价高的中学生自尊水平较高,这与俞国良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父母婚姻幸福的家庭气氛更和睦,亲子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容易使孩子形成对家庭、父母以及自己较积极的认识。

2、青少年自尊和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学校是青少年儿童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必将会影响青少年儿童自尊的发展。同伴关系作为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在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

研究发现,满意的同伴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个体在同伴中的社会领导性,对同伴的敏感独立性,都有助于个体自尊发展,而对于同伴的攻击破坏则阻碍自尊的发展。那些受同伴欢迎,并在同伴中具有一定“权威”和“地位”的儿童,其自尊水平相对较高;那些对同伴的失败和痛苦具有同情心,对同伴的成功和喜悦感到高兴的儿童,其自尊水平也较高;而那些对同伴具有攻击和破坏性的儿童,其自尊水平较低。同时,自尊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交类型。

Deborah等的研究模型表明自尊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Wilkin-son也发现,同伴关系通过影响自尊从而对青少年情绪产生影响。以往的研究结果说明同伴关系对自尊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赖建雄等人的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检验同伴关系对自尊的影响程度如何,研究发现同伴间的冲突自私行为主要对自尊良性发展起阻碍作用,而友爱互助主要起促进作用。随着中学生社会化加强,对同伴的接纳与认同的需求也在增加,与同伴的关系和在团体中的位置会影响到与自尊有关的情绪体验。同伴的尊重是影响中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另外朋友的肯定与支持、对朋友关系的满意度、朋友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家庭自尊、整体自尊、学业自尊和人及自尊有较高的相关。可见,良好的同伴关系利于自尊的发展,不好的同伴关系不利于自尊的发展。

3、师生关系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行为影响是显著的,其中教师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关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和青少年之间的关系与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和品行相关,而这些社会行为和品行的培养与教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受教师信任、重视的学生,就与教师积极情感交流更多,社会交往能力更强,更富有自信。

魏运华采用量表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发现满意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期望和参与都会有利于儿童自尊的发展。

还有研究证明,教师的肯定与支持、青少年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与惩罚、教师提供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人际自尊、学业自尊和整体自尊有较高的相关。

国外研究也表明,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儿童形成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出孤独、退缩、不合群、攻击行为、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疏远,影响其课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李勉媛研究发现,在校师生关系满意度总分及各因子与初中生自尊发展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师生关系满意度和初中生自尊发展状况之间可以相互以对方的因子来预测。而且学业成绩显著影响初中生自尊发展。反过来,学生的自尊水平也会影响其学业成绩。

4、三者的相互关系对自尊的影响

当前,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的关联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研究发现,父亲支持、母亲支持、同伴支持或老师支持与青少年的自尊或交往主动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作为青少年主要的社会关系,对其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这三种人际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自尊继而会影响学业成绩和社会技能以及学生心理健康,从而会影响青少年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三种人际关系还是自尊的支持系统的三个方面,因此正确处理三种人际关系对引导学生向着高自尊发展有一定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能使青少年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更能引起高自尊,从而使他们能获得一定的尊重,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研究不足及思考

目前,国内关于自尊发展和相对研究总体比较系统,从幼儿到都有涉及,从自尊影响因素到支持系统对自尊的影响,另外,对于自尊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也有许多。而且关于自尊的特点、类型等都有一些研究综述。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方法单一。对自尊发展的研究大部分采用问卷法,几乎没有采用时间追踪观察的方法。(2)对关注贫困,问题行为少儿的自尊发展不足。

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多采用一些实验设计的方法对自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现在的内隐自尊研究还比较少,也可以加深对此研究的力度。研究自尊是为了更好的利于青少年发展,更好的促进他们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所以应该把对自尊的研究用于实践,应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来提高青少年自尊,从而减少不适应社会的行为。另外,可以更加深入从青少年的人际归因探讨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相互因果关系,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低自尊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由于家庭或者个体的人格特质所造成的。个性和自尊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家庭因素则需要父母和谐的亲子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青少年与同伴进行比较,才能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只有接近同伴,得到同伴的接纳,并与同伴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的自尊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自尊是一个长期内化的心理体验,进行短期的心理健康干预是没有显著效果的,这就需要家长、教师、同伴的全力支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2]Wang Y,Ollendick T。A Cross-cultural and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self-estee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ren [J]。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001,4(3):253-271、

[7]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南京航空航天学报(社会科版), 2002、 (2): 82-85、

[8]刘翠秀,韦耀波。中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8、

[10]赵冬梅,山口裕幸。大专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洋酒。国内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4(1):67-71、

[12]谢丹,卿丽蓉。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初中阶段自尊发展的初步研究。国内特殊教育,2006、(2):77-80、

[14]李彩娜,邹泓,张春妹。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 2006、 29(6)。

[16]俞国良,金东贤。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心理科学, 2003、 26、

[20]刘春梅,邹泓。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与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 2007、 30(3):609-612、

以上关于“生亲子关系的研究综述论文”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大学生亲子关系的研究综述(揭示亲子关系对大学生学习和情感发展的重要影响)”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